新年不再走春?「斷親」話題登微博熱搜 陸學者:時代變遷

新年,過年,春節,農曆新年,圍爐,團圓飯,小年夜,除夕(示意圖/CFP)

▲大陸不少年輕人為躲避過年期間,被親戚追問各種問題,而選擇不回家過年。(示意圖/CFP)

文/中央社

農曆新年傳統上會與親友相聚互相祝賀,「斷親」話題在這次春節一度登上中國微博熱搜,討論不再走春的理由。學者認為,「斷親」是人口遷移、價值觀多元、生活壓力等時代變遷產物。

「斷親」近年成為中國社群熱門話題。中國媒體澎湃新聞13日報導指出,有學者將青年「斷親」歸結為懶於、疏於、不屑於同二代以內親戚互動和交往的一種現象,簡單來說,春節期間不拜訪親戚,不過這不是斷絕親戚關係的正式聲明。

報導提到,13日當天是農曆大年初四,「農村悄然出現以家庭為單位的斷親」話題登上微博熱搜,閱讀量破億。

有民眾在社群說,小時候去親戚家熱鬧一番;長大拜訪親戚反而是一種顧慮,「都在問我去年掙得怎麼樣啊,做的啥工作,找對象了沒,結婚了沒,有孩子了沒?」

為了躲避親友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輕人選擇獨自到其他地方旅遊,或者乾脆在工作地過年,親戚之間的往來也愈來愈少。

報導引述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南京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去年所刊登題為「『斷親』:概念、問題及思考」的論文,分析「斷親」現象。

文章指出,「斷親」發生在不同年齡層。年輕人同輩之間「斷親」,這是因為長大後心境變化、人生目標轉移、世界觀改變、生命歷程不同,及難有共同語言等。老人之間「斷親」,則因價值觀與社會地位等不同,很難聊在一起。

年輕人對老一輩的「斷親」,這是因為年輕一代在成長過程中與親戚互動本就很少,再加上受價值觀、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等因素影響,自然對親戚表現淡漠。

文章認為,「斷親」是時代變遷及現代化的產物,例如城市化與人口遷移流動、價值觀多元、人情與金錢、減少社交成本、生活壓力與內捲(過度競爭)、數位化生存等,都令愈來愈多人選擇「斷親」。

不過,文章認為,雖然「斷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家庭功能、減少宗親互助;對個人而言則可減少無效的社交。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