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烏戰爭開打後,美國帶頭孤立俄國。(圖/路透)
文/中央社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於24日屆滿兩年。這段期間雖然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發動孤立俄國,但許多國家堅持不選邊,中國、印度乃至巴西還厚實俄國的戰爭倉庫。
紐約時報指出,俄國2022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時,拜登政府啟動外交攻勢,重要性不亞於軍援。美國透過經濟制裁並呼籲集體捍衛國際秩序,盼藉經濟痛苦和政治孤立來懲罰俄國。美、歐的目標是看到各國與企業群起與莫斯科劃清界線。
然而兩年下來,俄國總統普丁並不若美方官員所期盼的孤立無援。有豐富石油和天然氣作為底氣,增強俄國金融和政治韌性,禁得住西方圍剿。在亞、非和南美部分地區,普丁的影響力仍如既往般強大甚至還有增長趨勢,對國內的控制似也穩如泰山。
侵烏無疑讓俄國付出代價甚鉅,莫斯科遭大部份歐洲國家揚棄、國際刑事法院(ICC)對普丁發出逮捕令。按包括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J. Blinken)在內的美方官員說法,俄國遭逢重大戰略失敗,今日在世界遭空前孤立。
然而紐時直言,走出北美與歐洲後,情況並非如此。
中國、印度和巴西購買俄油的量創新高,並享受俄國為取代失去歐洲客戶而端出的豐厚折扣。這類經濟關係增長也加固俄國與對方外交關係,包括與一些美國的盟友。普丁去年10月訪問北京、12月底在莫斯科接待印度外長;幾周前他出訪沙烏地阿拉伯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受到隆重迎接。
▲ 烏軍撤出烏東戰略城鎮阿夫迪夫卡。(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總部位於倫敦的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一份新報告指稱,俄國在非洲影響力持續擴大。去年夏天,瓦格納(Wagner)傭兵組織首領普里格津(Yevgeny V. Prigozhin)死於墜機後,俄國軍情部門接手瓦格納在非洲的業務,還讓更多國家找上瓦格納提供安保服務。
歐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務院官員、現於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教授冷戰史的基瑪吉(Michael Kimmage)說,「俄國絕沒被孤立,經濟上或外交上都沒有,還藉由戰爭繼續對外傳達訊息。」
在一些專精俄國事務專家眼裡,美、歐領袖的認知與現實落差不小。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專家路莫爾(Eugene Rumer)與魏斯(Andrew S.Weiss)去年11月撰文,稱西方認知普丁深陷困境的想法「清奇」。
普丁未陷孤立的一大例證,是在拉美最大國家、全球頗具影響力的巴西受歡迎。巴西是國際刑事法院成員,有義務配合執行逮捕令,然而巴西總統魯拉(Luiz Inacio Lula da Silva)已邀普丁出席今年11月在當地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
魯拉還認為俄烏雙方都需為爆發戰爭負責,巴西也加碼購買俄國能源與肥料,挹注俄國經濟數十億美元。魯拉的觀點與做法,是美國和烏克蘭外交孤立俄國遇到困境的寫照。
▲ 俄軍空襲烏克蘭。(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在聯合國,美國發起的譴責俄國侵烏決議常激不起盟友以外國家的興致,顯示很多國家不願被迫選邊。
華府智庫「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PA)總裁波利亞可娃(Alina Polyakova)說,「這些國家擔心淪為大國競爭棋盤上的棋子。上屆政府對美國與許多國家的關係造成極大損害,我們沒被視為可靠合作夥伴。」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國對以色列加薩作戰的支持也讓普丁得利。許多國家認為這凸顯美國譴責俄國襲擊烏克蘭平民地區和基礎設施很偽善,對以色列努力避免平民傷亡、俄國則是故意針對無辜者這種說法並不買單。
俄國藉向其他洲出售更多能源取代在歐洲失去的客戶。 國際能源總署(IEA)上個月的報告指出,俄國去年12 月每天出口780萬桶石油,為9個月以來新高,僅略低於戰前水準,雖然折扣價讓俄國有所少賺,但取得的財源足供俄國打得起目前在烏東的消耗戰。
在歐巴馬政府時代任職美國國務院、在俄國2014年兼併克里米亞後負責督導對俄制裁的費希曼(Edward Fishman)說,「當前對俄制裁效果不如人意。」
他說雖然西方制裁能隨時間看到更多成效,但普丁先前已讓國家有所準備,並找到足夠選項維繫戰爭機器和在世界的影響力,「不幸地,俄國現已建起某種程度的替代供應鏈」。
費希曼表示,拜登固然能再下重手打擊俄國能源出口、引進技術,但如此會損及與像印度、土耳其、阿聯這些美方盟友的關係,因為這些國家不是已成俄油大買家,就是與俄國有科技生意。
他說最麻煩的是美國今秋將大選,打擊俄油出口會再拉高全球油價,「做任何可能擾亂全球石油市場的事都會讓人緊張,尤其是在選舉年」。(譯者:陳亦偉)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