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說要學英文,實際上不清楚背後的動機。(圖/達志/示意圖)
文/褚士瑩
摘自/大田出版《1年計畫10年對話》
學英文看起來比較高尚?一直想學英文,卻一直學不好的人,我想問一個問題:「你到底學英文要幹嘛?」去補習班念了那麼多年,繳了那麼多的學費,但是你的工作,真的有需要用到英文嗎?學英文對於你的生活有實質的意義嗎?
我之所以會這麼問,因為我遇到過很多根本就沒有要出國,也用不到英文的人,但是一天到晚都孜孜不怠想要學好英文,卻沒有去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學好英文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
一個生活重心在台灣的人,如果要學語言,英文應該不是首要之選,台語或客語相對來說,在台灣日常生活都是比較有用的,如果這兩個方言跟英文都一樣不流利的話,為什麼不想加強台語或客語,卻選擇英文、日文?老實說,越語或印尼語,可能對你來說都還比英文有用吧?
請容許我大膽地假設:會不會是因為你很自卑,覺得很會說英日語的人比較厲害?覺得比較高尚美好的生活,都是要用英文來表現的?但是說台語、客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菲律賓語,這些任何一個語言在台灣的實際使用人口,都比英語、日語使用人口多的語言,卻比較「沒水準」?
如果真是如此,那麼「學英語」的動機,可能早已經脫離學習語言本身的實用意義了,而是透過學習,反應一種對心目中高尚生活的嚮往。
如果學英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成為一個更高尚的人,那麼就不應該從學英文開始,因為英文作為一門語言,不會讓你增加生活品味,不會讓你的個性變得更陽光,也不會讓你思想自由、心胸開闊。如果嚮往的是那些美好的生活品質跟個人特質,那就應該從直接學習加強自己生活品味開始,而不是從美國俚語五百句。
我一個住在高雄的朋友,跟我說他之所以跟高中死黨疏遠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有一年暑假,這同學去美國遊學才三個禮拜,回來以後就變了一個人似的。「啊!高雄太熱了,美國都不會這樣,我好不習慣呵!」「我想去shopping mall,現在有週年sale,you know……」
我對這朋友心裡忍不住暗罵:「對啦!最好你去美國三個禮拜,回來就水土不服,中文也都忘記,那麼厲害的話,怎麼不會整句用英文說來聽聽看⋯⋯」
兩個人的友誼從此就跟先前不再一樣了。但是那個高中同學,卻從此都沒有再變回來,後來找到一個也跟他一樣的朋友,明明人在高雄,天天騎摩托車頂著大太陽做著普通的業務工作,但是兩個人下班以後,卻可以一起沉浸假裝自己是「高尚的外國人」,繼續用破碎的英文單字,在高雄過著水土不服的每日。
學語言固然很好,但是請別沒事把自己弄得更自卑。幫自己的品味升級,並不需要嘴上動不動掛著英文單字。
有學習的心當然可貴,但是不要為了錯誤的原因而學習。人生苦短,為了錯誤的原因而花了半輩子在學英文,結果英文也沒學好,也沒有變成自己夢想當中那個可以自由思考、心量寬大的人,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太倒楣了?
我時常聽到有人從日本旅行回來後說,日本人素質不錯,就是英文太差。
從德國回來的人抱怨,路標做得太差勁,差勁在哪兒?因為都沒有英文。
法國人?太驕傲了,用英語問路,當地人都故意用法語回答。
但是卻沒有人提出來一個明顯的事實,這是一個廣大多元的世界,不是一個英語的世界,為什麼日本人英文不好不行?為什麼德國非在自己的國家裡做英語路標不可?法國人說法語,錯在哪裡?用英文好不好,來決定一個人程度好不好,可能只有華人的家長才會這麼想吧?
但是英文好的人果真就會得到我們的尊重嗎?也不盡然。菲律賓為了漁船事件跟台灣有衝突時,台灣媒體就說菲律賓用英語優勢,在網路世界企圖主導國際輿論、打壓台灣。自己吃了虧說不清楚,沒有自己反省,竟然怪起人家英文比你好。
學英語不等於國際化,那些饒富興味,持之以恆地在生活當中,學習著台語、客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菲律賓語,甚至緬甸語的人,想必你們對自己作為一個在台灣社會生活的人,以及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充滿自信。讓我向你們的頭腦清晰,致上最高的敬意。
★本文作者褚士瑩,摘自大田出版《1年計畫10年對話:預約10年後的自己,需要年年實踐與更新(實現目標暢銷版)》。
「你下定決心新的一年開始,要改變10個壞習慣,學好英文,存錢,交新朋友⋯你今年要比去年更好,但每年計畫老是NG,重來、失敗、無法實現⋯。這本書分享我如何擬定讓生命發生改變的計畫;我的計畫,不會是你的計畫,但把你的目標個人化數量化,完成機率大大改變。每年給自己一份不失敗的生活提案,5年後,10年後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禮物太美妙。現在的我,已經活成自己了嗎?生活是一條看不見盡頭的道路,但我們可以與自己對話,親手建造10年後的自己!」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