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熊本廠「24小時施工」不夜城! 3件事贏過美國廠

▲台積電熊本廠24日開幕。(圖/記者高兆麟攝)

▲台積電熊本廠24日開幕。(圖/記者高兆麟攝)

記者張靖榕/綜合外電報導

台積電熊本廠24日正式舉行開幕典禮,相較一般晶圓廠需要花3年才落成完工,熊本廠只花了1年8個月就蓋好。外媒指出台積電在日建廠的三大優勢,在於政府支持、24小時施工以及日圓貶低形成的相對低成本勞動力,加上日本大廠索尼(SONY)扮演關鍵角色,現在熊本廠落成啟用,也讓日本在全球自製晶片浪潮中取得早期勝利。

綜合外電報導,為避免疫情期間全球供應鏈遭打亂的亂象重演,以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包括中國對台灣的進一步施壓,使各國政府積極尋求晶片自產。相較於台積電熊本廠落成啟用,更早施工的美國亞歷桑納州廠,遇到的挑戰與問題更多,加上政府補貼沒到位,量產時間已延後到2025年。

反觀日本成功的因素來自於其他人難以複製,像是日本政府高效率的支持,嚴格執行的施工進度,還有彈性更大、成本更低的勞動力。

分析指出,5年來日圓大幅貶值,日本工資相較全球標準偏低,ERI經濟研究所數據指出,日本建築工人平均工資每小時2000日圓(約新台幣420元),亞利桑那州平均工資為每小時24美元(約新台幣758元)。

日本工會也比美國工會更有彈性,每周工作7天,24小時輪班,日夜施工讓菊陽町居民都把熊本廠工地稱為「不夜城」。此外,日本經濟產業省行動果斷有效率,同意為熊本廠補貼半數約80億美元(約新台幣2529億元)的費用,比起在美國遇到的種種卡關問題,這筆補貼十分慷慨有效率。

熊本縣知事蒲島郁夫表示,當局致力於在2年內落成熊本廠,因為那是台積電提出的要求,「準時對於贏得信任很重要」。

《晶片戰爭》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指出,台積電在亞利桑那與熊本之間所受到的待遇對比非廠明顯,日本政府的聲量雖然不大,「但或許比美國和歐洲更支持台積電。」

台積電也表示,在日本的成就得力於「供應商、客戶、商業夥伴、政府和學術界的支持」,並且表示熊本廠建設項目與其他國家「本質上沒有可比性」。

台積電當初認為,若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公司願意投資合資企業,進度將會更加順暢,於是透過日本經濟產業省共同與索尼接洽,最終讓索尼點頭成為熊本廠股東之一,持股比例低於20%。

台積電還請來立業184年的東京建築公司鹿島建設,作為工程總承包商,快速招聘到7000名工人為熊本廠施工。招工負責公司兵庫縣的「NowPlus」資深常務董事Kazuhisa Matsuda指出,同樣的工作在外面拿3萬日圓,在台積電工地通常可領到5萬日圓。

美國知名經濟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智庫主任高瓊(Reva Goujon)表示,日本經濟產業產不斷反思過去的錯誤,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而熊本廠正是日本再起之作,建廠過程的資金、人力等規畫都堪稱範例。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