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李強首次出席總理中外記者會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每年大陸全國兩會結束後的總理記者會始於1988年,被中外媒體視為觀察大陸開放和政策透明重要窗口之一,近年更是對風向指標。今年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今(4)日在前記者會宣布破天荒的決定,本屆人大會議閉幕後「不舉行」總理記者會」,「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延續35年的總理記者會走入歷史。
今日人大會議發言人宣布取消總理中外記者會,讓外界十分震驚。根據大陸《全國人大》微信公眾號2018年文章解釋,一年一度全國「兩會」後的總理記者會起源。
一開始邀請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面的想法,始於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新聞局的成立。「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是主旋律。大家感到,包括人大的各項工作在內,都應該是比較透明的,所以在1987年成立了新聞局。」曾任新聞局局長的周成奎說。
▲時任總理李鵬左二。(圖/翻攝 共產黨新聞網)
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應會議新聞發言人曾濤的邀請,時任新當選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和時任副總理姚依林、田紀雲、吳學謙,人民大會堂出席了有400多名中外記者參加的記者會。
當年第一個提問是陸官媒《人民日報》「這次會議的代表和委員們就增加教育經費、提高教師待遇等問題提出了很多尖銳的意見,國務院是否準備根據這些意見制定加強教育工作的新措施?」
法國電視台記者是第二個提問,也是外媒記者的首次提問,「現在在中國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什麼?」李鵬則回答,在我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十項任務。「我認為這十項都是重要的。概括起來說,當前中國要繼續改革開放並且要穩定經濟,以改革總攬全局。」
▲ 時任總理朱鎔基與時任總理溫家寶兩人握手交接。(圖/新華社)
每年總理記者會上,也會遇到記者提出敏感、刁鉆的問題。1999年3月15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在談到西方對中國人權問題的攻擊時,時任總理的朱鎔基說,「美國國務卿奧布萊特最近訪問中國時,我告訴她一句話。我說,我參加爭取和保障人權運動的歷史比你早得多。她說,是嗎?表示她不同意我的意見。我就說『不是嗎?』我比你大10歲,當我冒著生命危險同國民黨政權作鬥爭,參加爭取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運動的時候,你還在上中學呢!」
2006年3月14日,時任溫家寶總理記者會,突然出現一名記者喊話,「提問權要民主一點,為什麼提問機會都給了坐在中間的記者,為什麼不給我們這邊的記者提問機會。」
溫家寶隨即說,「那位記者先生的情緒很激烈,請他提個問題吧。」這記者來自台灣《人權新聞通訊社》,他問,「上海的水是黃的,不能吃了,即便經濟發展得再好,豐功偉業也會化為烏有…」。
溫家寶接著回應,謝謝您對「兩會」的關心,您用極大的勇氣得到了一次提問機會。而且您問的問題十分重要。這時現場發出一陣輕松的笑聲。接著又說,確實環境汙染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2022年時任總理李克強出席任內最後一場總理記者會。(圖/記者任以芳攝)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強任總理時,首次在記者會針對改革問題說,「改革進入攻堅期,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蹚,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
李克強的風格經常說出大白話,比如「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城鎮化不是靠攤大餅」,最經典的是2020年兩會總理記者會,他直言大陸還有「6億人月收入是1000元人民幣」,被外界視為打臉習近平的脫貧攻堅計畫。
▲ 李強首次主持2023年總理記者會,從今年開始答記者問走入歷史 。(圖/記者任以芳攝)
2023年兩會李強新接任總理一職,首次舉行中外記者會表現平穩,使用較親民用語,外界評價偏正面居多,此情此景正式走入歷史。
至於大陸官方為何決定取消總理中外記者會,外界留下遺憾問號。根據人大會議發言人婁勤儉今日解釋,去年,李強首次舉行中外記者提問,圍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就媒體和社會普遍關心的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問題以及政府自身建設作了深入闡述,「也明確整個任期的工作思路。」
婁勤儉表示,李強總理即將發佈政府工作報告,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受國務院,這三個報告經大會通過後,將向社會公佈,媒體和公眾可以方便了解內容。
婁勤儉介紹,未來增加部長記者會與部長與部長通道,國務院相關部門來回答中外記者關心問題,以及代表團「開放團組」活動,辦好「代表通道」等,為中外記者提供更多的採訪機會。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