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大陸全國兩會人大開幕,總理李強發布「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圖/記者蔡儀潔攝)
記者任以芳/台北報導
大陸全國兩會人大開幕前一天,無預警宣布取消延續第35年總理記者會,震驚外界。政大學國關中心今(6)日舉行「解析2024中共全國兩會」,針對入歷史的總理記者會背後釋出訊號?國關中心主任寇健文直言,觀察中共政治體係十多年變化觀察,本屆兩會更佳顯示總理與國務院職能逐漸弱化,明顯出現「黨大於政」,包括李強政府工作報告未提「全民監督」,更加凸顯決策權由習近平完全一把抓。
今年人大開幕前一天,人大會議行前記者會丟出讓外界震撼消息,本屆人大閉幕後「取消」總理記者會,未來如無特殊情況,本屆全國人大後幾年也不再舉行總理記者會,過去總理記者會是外界最貼近大陸最高領導層皆會,透過記者問答理解大陸本年度政策發展方向,如今這扇大門被關上,背後釋出什麼樣訊號?
▲ 政大國關中心今(6)日舉行「解析2024中共全國兩會」。(圖/記者任以芳攝)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首先分析,「取消」總理記者會釋出訊號,過去總理記者會被視為「年度個人秀」,隨著大陸國際地位高度提升,總理更需要對外解釋當年度政策發展方向。
如今「取消」總理記者會,寇健文直言,更加凸顯一人政治,習近平與李強不是平行關係,而是上對下的關係,不需要個人秀或個人舞台。當然也可能避免媒體「意外」提出尖銳問題,更多可能性是,未來大陸總理或者國務院的角色在整個決策過程中角色進一步的弱化。
回顧過去10多年,中南海南北院之爭(南院是中共黨中央機關,北院為國務院機關),尤其在「李克強經濟學」出現分歧。對此,寇健文指出,越到後期越可看出,中國大陸社會經濟事務決定權,逐漸從國務院往黨中央方向走,李強在決策上的影響力開始慢慢往下。
政大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則指出,中外報導認為李強被取消記者會是遭到羞辱,實際上,「他就是習近平單純的忠實政策執行者」。
▲ 2023年總理記者會,李強首次亮相也是最後一次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寇健文分三點說明,首先,習近平核心地位越來越高,習近平的思想加入黨章跟憲法,習近平提到的黨是領導,黨是領導一切小組或委員會治國。「從這一年開始到過去10年的發展,可以看出為何李克強會是『被漠視』的總理。」
寇健文指出第二點,2023年3月,李強接任後第一次國務院的全體會議,通過國務院新工作規則,又把國務院的決策進一步僵化。依照中國大陸的說法,可以去「理順」中共中央跟國務院之間在經濟社會事務上決策的關係。
「簡單來說,就是國務院要聽黨中央。」寇健文指出,國務院修改後的「第一章」的總則內容有一句話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體統一領導,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看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從上述情況來看,國務院自主性和決策角色只會有更多的淡化。」
寇健文繼續舉例第三點,過去10年,前總理李克強任內在國務院全體會議談話,曾經談到國家要接受人民的監督、要遵守憲法規定,或是個人監督,他也會說國務院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工作報告是憲法規定的重要職責,也是接受人民監督。但到了2023年李強出任總理之後,不再提到人民監督。
從上述三點來看,寇健文也總結,這10年發展變化到今年「取消」總理記者會,大陸國務院的為經濟社會事務的決策角色,包括負責對象的改變,指揮的方向的改變,無法明顯看見放在哪個方向,「背後其實在反映就是跟著黨委進一步往前走。」
▲台灣學者分析,李強個人與帶領之下的國務院角色逐漸淡化。(圖/路透社)
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兼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信賢表示,「從這次李強政府工作報告,每一段都會出現『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以及「取消」總理記者會,看起來更加強化了習近平的權利。」
談及過去大陸7常委分工,王信賢也指出,「習近平一個人在上面,其他六個人在他下面,這種上下的關係越來越明確。」李強負責的國務院,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蔡奇負責安全跟黨務,王滬寧負責意識形態論述跟統戰。因此,海外有人說他們是「三人幫」,應該說是一個人在上面,指派其他的職務給其他人。
在這樣治理氛圍下,政大國關中心研究員陳德昇則分析,整體大宏觀概念是「政治壓經濟」,黨中央和習近平的擴權在市場和社會議題,有十分明顯痕跡,但是付出的代價很高,當經濟比較弱勢沒有角色,在這個概念之下,市場機制的活躍程度會受到很大影響。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