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利號以「特定角度」撞斷橋墩 美50年大橋坍塌對比照曝光

▲▼美國巴爾的摩市(Baltimore)凱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被撞前後對比。(圖/路透)

▲凱伊橋24日(下圖)與26日遭達利號撞擊(上圖)對比圖。(圖/路透,下同)

實習記者任庭儀/編譯

美國馬里蘭州26日凌晨發生一起貨輪撞橋事件,重達13萬噸的達利號(Dali)失去動力後撞上其中一座橋墩,致使接近50年歷史的凱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當場斷成多截倒塌。橋樑專家分析,由於達利號恰好撞上其中一座橋墩,導致整座橋失去支撐,引發了這場悲劇。

根據《華盛頓郵報》報導,國際橋梁維護與安全協會(IABMS)主席、賓州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橋梁工程與風險教授弗蘭戈波爾(Dan Frangopol)指出,「只要橋墩被破壞,基本上整個結構就會倒榻,不可能在被撞後重新分配負重,原設計無法預防這些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土木與系統工程教授謝佛(Benjamin W. Schafer)說,沒有哪個橋墩能承受這種貨櫃船的撞擊,「橋梁只有兩個橋墩支撐,一個都不能少。」他認為這起事故顯示出基礎建設的漏洞,但不是因為橋梁倒榻,而是航運業應對事故發生應該更有系統,以確保船舶在失去動力時不偏離軌道。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Baltimore)凱伊橋(Francis Scott Key Bridge)26日凌晨遭達利號(Dali)貨輪撞斷。(圖/路透)

英國結構工程師、橋梁設計師費斯(Ian Firth)表示,自1980年代起,工程師會在橋墩周圍設置一種叫做「海豚」的緩衝設施,能使偏離航線的船隻撞上後轉向,遠離橋墩以免悲劇發生。費斯說,從照片中看到凱伊橋的每一側都有這樣的小型圓形裝置,不過它們體積過小仍不足以保護橋梁。

費斯分析,達利號在撞上橋前似乎已偏向一側,以5至6節的速度(約每秒3公尺)撞上其中一座橋墩,產生相當於數千噸的撞擊力,橋梁根本不可能抵禦,才導致後續悲劇。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