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意圖,和本新聞無關。(圖/CFP)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台北市「寶林茶室」疑似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衛福部資訊處處長、前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建璋就指出,這可能是「炒飯症候群」害的。不過就有人好奇,那為何超商飯糰吃了卻沒事?對此,臉書「農藝女孩看世界」分析超商飯糰製作過程,表示「這樣風險小很多」。
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後,李建璋在臉書指出,因為多數患者都有提到「炒粿仔條」,這讓他想起醫學上的「炒飯症候群( Fried rice syndrome)」,煮熟米飯若是放在室溫超過2小時以上,就可能導致仙人掌桿菌生長。由於仙人掌桿菌有孢子耐煮,即使炒過也殺不死,等到吃入肚內適當溫度, 這些孢子萌芽加上毒素就產生症狀。
不過就有人好奇,如果米製品放在室溫2小時就有風險,為何超商飯糰不會有仙人掌桿菌?對此,臉書「農藝女孩看世界」就說,超商飯糰的加工大廠通常有ISO 9002、ISO 14000、ISO22000國際標準驗證,作業流程已經做好一切的風險管理。
此外,超商飯糰的加工流程從洗米、生米加熱到煮大鍋飯都是自動化產線,「中間沒有人手在那邊淘洗米,都是機器洗的」。到了包飯糰階段,海苔跟餡料也是溫控18度C處理,工作人員更是全身穿戴隔離衣、髮網和手套,沒有人徒手接觸飯糰,接著全程使用18度C的冷鏈車送到超商架子上販售,風險自然小很多。
不過「農藝女孩看世界」也提醒,如果打開飯糰放到中午再吃掉,就是另一回事了,因為人的手上充滿大腸桿菌,「室溫25度下,細菌每小時可繁殖幾代?飯糰打開還是快點吃掉比較好喔」。
※本文獲「農藝女孩看世界」授權引用。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