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退了誰沒穿褲子? 民調專家齊聚探討如何了解當代青年意向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間舉辦座談,探討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27日表示,政府施政需要考量民意、選舉的策略也奠基於民意,因此預估民意相當重要,若僅僅是憑感覺隨意調整數字,很可能淪為「民調(ㄊㄧㄠˊ)」。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耀南也指出,工具的使用需要回應最終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民調應該是各陣營選舉定位選戰情勢的參考,不應過度倚賴。

由台灣公共策益、台灣智庫、台灣青年基金會、台灣教授協會、福和會、台灣公民人權聯盟、台灣勵志協會、亞洲政經與和平交流協會及US Taiwan Watch美國台灣觀測站、台灣青年法律人協會、Hello Taiwan等團體,發起的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陳方隅、洪耀南是在座談會中,做上述表示。

同場受邀參加的民調專家與學者,還包括東森民調雲執行長謝惠玲、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佳泓、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以及身兼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在座談會開場時表示,2024總統大選期間有候選人在民調數字上有許多辯論,如抽樣誤差的%數以及對於民調準確度的質疑,甚至有網紅在自己的直播間做民調並聲稱其樣本數非常大、柯文哲的支持度高達90%,高呼賴清德支持度高過50%以上的民調一定是假的,種種事件讓大眾對於「民調」多了許多關注與討論,因此,今天有網路、電訪﹑面訪、焦點座談等各路民調專家集聚分享各種眉角,是一場非常難得的相聚。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對於網路調查的新興工具與浪潮,東森民調雲執行長謝惠玲表示,從今年大選結果來看,海水退了之後誰沒穿褲子,大家都看得很清楚,東森民調雲的民調一向相當精準,自建的250萬會員資料庫,基本資料相當齊全,包括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地區等分類。若以美國的選舉調查趨勢來看也可以發現,美國調查機構已陸續蒐集各家戶的email或電話號碼、建立會員庫以增加精準度。

謝惠玲指出,年輕人確實較不喜歡面對面互動,因此東森民調雲也一直持續地在精進網路調查的科學研究與方法,她也提醒,社群媒體平台上的一般網路調查會以聳動的標題吸引大家進入問卷填答,但這種方式不夠科學,最大的問題在於重複填答的疑慮與無法掌握填答者的代表性。以東森民調雲為例,在執行手機簡訊調查時,會按照人口比例做第一次抽樣並進行電話訪談,雖然有些人會因為習慣或是對於詐騙的警惕等因素越來越少接電話,但比起直接將連結放在誰都能填寫的臉書社團,簡訊發送邀請填答能夠確保更好的抽樣精準度。對於有人會質疑收回的資料會不會與現實的台灣人口比例有落差,謝惠玲也表示,就是因為仍會有誤差,所以收回資料後會再進行加權,以趨近真實分布。

談到常見的疑問「民調問得到年輕人嗎」,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蔡佳泓表示,選研中心經常使用市話樣本以及手機樣本接觸受訪者。市話樣本來自於電話號碼簿抽樣,不包含離島地區,以預定完成800個樣本為例,接通率約為3成8,成功率5%。換句話說,要打1萬6千通才能成功訪問到800人。而手機樣本部分,雖然比較不會出現傳真機、答錄機,但是電話停話、改號、故障、空號的比例相當高,不過拒訪率只有個位數,加減之後,成功率也是5%。

蔡佳泓指出,雖然手機樣本的結構比較年輕,但是跟市話樣本合併之後,整體的年齡還是偏高、教育程度偏高,對於市話與手機樣本需要改變,很多學者提出不同的方法,但在有限的預算與時間下,手機調查成本比較高,如何精進合併需要進一步研究。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東吳大學社會系副教授潘欣欣以18歲公民權闖關失敗為例表示,這個議題青年並沒有特別支持,代表青年們一方面覺得在社會上沒有被賦予足夠的發聲權利,一方面卻也在青年參政的支持度上沒有預期中的正面反應。
潘欣欣表示,有學生們曾跟她說,因為對於其他同學的判斷與認知能力沒有信心,所以決定犧牲小我,放棄自己的公民權,甚至轉而反對18歲公民權。潘欣欣認為,若要更精準地捕捉青年的民調意向,應該以焦點團體研究以及實驗民調法重新檢視台灣戰後發展的理論與實證發現。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耀南表示,思考民調作法前應先釐清「為什麼要做民調」,是想了解同一時間段內的投票意向變化,還是了解單一切面時間的支持度,不同的目的應適用不同的方法。以投票意向變化為例,若要追蹤過程的變化需要大樣本,以萬為單位進行統計,同時搭配焦點座談等工具,畢竟每間民調公司的民調方式和抽樣有所差異,工具的使用需要回應最終想要解決的問題,而民調應該是各陣營選舉定位選戰情勢的參考,不應過度倚賴。

談到曾經紅極一時的未來事件交易所,曾經擔任執行長的洪耀南也表示,預測市場的優勢在於現在就能預測2028的選舉結果,但市場預測並沒有抽樣,嚴格來說僅是一種預測工具,他曾替疾病管制局做了登革熱、流感等疾病的預測,發現最能夠準確估計的兩種人是分別是台大醫院醫生以及整理疾病資料的工讀生,顯示若有足夠前線的角色參與預測,則能夠獲得較精準的結果。以美國的應用案例來看,美國將這些模式用以反恐,透過情報扁平化、納入情報人員協助預測,若預測正確則有升官或加薪等回饋提高參與誘因。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27日晚間舉辦青年座談,探討主題為「海水退潮了,到底誰沒穿褲子?如何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圖/記者陳弘修攝)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在人文社會學科領域裡,統計學被視為探究真實世界的科學方法,而科學民調的前提則是透過嚴謹的研究設計來解決抽樣方法、樣本數量與問卷設計等課題,同時探究真實的社會樣貌。由於民調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門檻,同時需要龐大的經費,因此傳統上都是由媒體或專業民調機構來進行。然而,數位科技的進步與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傳統探測民心歸依的統計與抽樣方法面臨極大的挑戰,其中,青年朋友的意向又特別難以測量,誰比較準?往往要等海水退了才知道誰沒穿褲子。

董思齊指出,選舉當中,任何民調的消長都會影響選舉結果及候選人選舉策略,包含棄保效應、從眾效應、西瓜效應等選民策略性投票,在在顯現民調的重要性。隨著各式各樣的民調方式推出,卻不見得都能符合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讓許多人擔心民調會越來越變成選舉策略武器,甚至成為中國介選的工具,進而撕裂台灣社會,因此國人必須對民調有更科學與更正確的認識。另一方面,與科學地了解當代青年意向同樣重要的是,如何讓青年的觀點與想法可以系統性地透過可被信任的媒介傳達出來,而不是被某些單位或政黨單方面宣稱代表青年的意見,才能讓青年的心聲與期盼能有和其他世代溝通的可能,同時也才能促進台灣社會的團結與進步。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