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信義A13」爆出食物中毒疑雲。(圖/記者黃彥傑攝)
記者朱祖儀/綜合報導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疑雲,累計17人送醫,其中2人身亡。ICU醫師陳志金分析此案,表示如果是常見的食物中毒細菌,醫院應該很快就可以治療,因此排除掉常見的細菌,也不可能是微生物感染,目前看來米酵菌酸還是最有可能的,而人為下毒雖然無法排除,但順序會排比較後面。
寶林案中66歲楊姓患者在該店用餐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症狀,21日被送往新光醫院救治,23日轉送加護病房,但即使裝上葉克膜、三線升壓劑和洗腎機仍回天乏術。新光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林嘉謨表示,此案例是很嚴重的酸中毒,有急性腎衰竭、肝衰竭的表現,在重症這塊很少遇到這種突然的猛爆性惡化;楊男女兒也悲痛表示,父親用完餐之後,回家就狂拉超過30次,原本還能說說笑笑,怎知只是吃一頓飯,人就沒了。
陳志金在臉書指出,從這起案例分析,應該不是過去食物中毒常見的細菌導致的,因為像是腸炎弧菌、沙門氏桿菌、病原性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等,各收治醫院要培養出來不困難,即使沒有培養出來,使用廣效性抗生素也可以治療這些菌;如果是常見的病毒,像是諾羅病毒也不難診斷,因此同樣可以排除。
另外,由於患者剛吃完就有症狀,因此陳志金排除掉微生物感染,「因為微生物進入體內、增生、到出現症狀,是需要時間的」;至於一些專家猜測的「炒飯症候群」,他認為可能性也較低,因為炒飯症候群的「仙人掌桿菌毒素」,不常造成猛爆性肝腎衰竭,加上患者沒有眼皮無力、肢體無力、呼吸無力等症狀,所以也可以排除掉肉毒桿菌毒素。
綜合上述分析,陳志金指出,目前米酵菌酸是最有可能的,因為它會造成多重器官衰竭,只是因為快炒把細菌殺死,只留下耐高溫的毒素,所以醫院無法培養出細菌,要靠驗毒素來證實,加上多數患者的共同點都是吃粿條或河粉,國外已有多起米酵菌酸中毒案件和粿條、河粉製作有關。
最後陳志金也說,雖然無法排除人為下毒,但順序要排比較後面,且是什麼毒素導致的,要考慮的有很多,「例如:千面人事件的『氰化物』,不過,惡化速度要更快才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