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案例!米酵菌酸繁殖「需2條件」他點關鍵:可能是別的毒素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位於信義區A13的「寶林茶室」爆發疑似食品中毒案,衛福部召開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但有網友認為,是米酵菌酸的機率很低,因為產生此菌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很稀少,且米酵菌酸要大量繁殖,必須在三十幾度含水含油的環境,最常見是在發酵過程中成長,但製作粿條不需要發酵。

有網友在PTT發文,米酵菌酸很稀少,因為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其實很少見,「台灣目前發現案例為零」,當環境沒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即使保存不當,米酵菌酸也不會產,若真的有唐菖蒲伯克氏菌,要讓米酵菌酸大量繁殖,「首先要有三十幾度含水含油的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粿條不用發酵,製作的方法是將乾的米輾成粉,混些澱粉,加入水做成米漿,接著加熱成型,菌來不及大量繁殖就先死了,「做好送到百貨公司廚房的粿條,根本不太可能帶有活菌,於是回到上面,百貨公司廚房沒這種菌的時候,再怎麼保存不當也不會生出來的迴圈」。

▲▼台北市衛生局至寶林茶室稽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衛生局至寶林茶室稽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他點出會出現米酵菌酸的2種情況,工廠在製作粿條時,「在米粉水那關先不知道從哪搞來這稀有毒菌,然後又不知道為什麼米粉水配出來後,故意維持三十幾度保溫很長一段時間」,繁殖出大量病菌,做成粿條後送去百貨。

第二種情況,廚房拿到粿條後,「不知道從哪搞來這毒菌放到粿條上,而且這粿條還刻意保持三十幾度很長一段時間,讓病菌大量孳生」,不過發酵通常需要十幾天,「寶林的廚房可能有什麼時光機熱一下就夠了」。

他指出,從以往的案例來看,都是經過長時間的發酵泡水過程,才會繁殖出米酵菌酸,「粿條直接放室溫是很難達到條件的」,即便真的有米酵菌酸,那更有可能被汙染的是木耳,而不是粿條。

截至今(28日)早上資料,累計14人受害,其中2人過世、5人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專家依照臨床症狀推測應是毒素引起,且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目前食藥署已經帶回35種食材檢驗,至於病人檢體則由疾管署進行檢驗;礙於國內沒有米酵菌酸中毒案件發生,也沒有準備檢驗用的標準品,已經下訂檢驗用品,預估下周展開檢驗,而檢驗時間預估需兩周時間。

▼許多受害者當天點的「炒粿條」。(圖/翻攝自臉書/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台北市信義區遠東百貨「寶林茶室信義A13」傳出疑似食物中毒案,造成一名男子死亡。圖為呂男當天點的「炒粿條」。(圖/翻攝寶林茶室官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