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常出現在9食物」耐高溫、無味、無臭!高峰期5-10月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台北信義區素食餐廳「寶林茶室」爆發食物中毒案件,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衛福部專家會議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營養師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可能會出現在腸粉、河粉、米線、久泡木耳涼皮等9種食物,無臭、無味又耐高溫,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針對米酵菌酸解毒。

「營養師程涵宇」在粉專貼出文章,米酵菌酸(Bongkrek acid)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導致高死亡率,小至1–1.5毫克的劑量就可能對人類致命,症狀包括胃腸道和神經系統症狀,重症患者會出現肝臟和腎臟等多個器官衰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米酵菌酸常出現在9種食物,分別有「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容易受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類,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變質的新鮮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椰子製品。

「營養師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無法加熱殺菌,即使攝氏120度加熱1小時,毒性仍在,且無臭無味,外觀上跟正常食物一樣,「目前沒有針對解毒的特效藥」。受到米酵菌酸污染的食品,潛伏期為1-10小時,主要影響器官為肝臟、大腦和腎臟。

▲▼             。(圖/程涵宇營養師提供)

▲米酵菌酸目前沒有針對解毒的特效藥。(圖/程涵宇營養師提供)

米酵菌酸食物中毒症狀,包括不適、頭暈、嗜睡、出汗過多、心悸、腹痛、嘔吐、腹瀉、血便、少尿、血尿等,患者檢查期間的發現包括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黃疸和四肢僵硬、嗜睡、譫妄、休克、昏迷和死亡。

米酵菌酸中毒大多數發生在溫暖的月份,其中95%發生在5月至10月,發生高峰月份為7月;研究發現米酵菌酸爆發最常發生在家裡(79.0%)和餐廳(21.0%)。亞洲和非洲曾報告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主要與變質或發酵食品有關。

本文獲「營養師程涵宇」授權提供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