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死者驗出「米酵菌酸」!是否會在台灣盛行 毒物科權威給答案

▲▼台北市衛生局至寶林茶室稽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台北市衛生局至寶林茶室稽查。(圖/台北市衛生局提供)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持續擴大,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今(28)日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公布在首名死者的檢體中驗出「米酵菌酸」,這也是台灣首度檢出。毒物科專家表示,過去都認為米酵菌酸中毒多發生在比較落後地區,若在台灣確認發生,確實有重要意義,也代表國內應該評估一些特定、高風險食材的米酵菌酸應該列入常規抽驗項目;但專家也認為,米酵菌酸中毒在台灣不至於頻繁發生。

衛福部昨日針對寶林中毒案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專家依照臨床症狀推測應是毒素引起,且初步認定米酵菌酸可能性大,食藥署、台大、榮總等3檢驗單位已經下定標準品,預計下周可以收到並展開檢驗;而2名死者解剖相驗則於今日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晚衛福部緊急召開記者會,王必勝宣布在首名死者解剖的血液中發現「米酵菌酸」,也解釋因為昨日發現國內彰化基督教醫院有標準品,隨即提供台大法醫所做檢驗,一般不可能驗出這樣的毒素,結果就與專家會議認定方向吻合,但他也強調此非最後結果,還會進行檢驗。

台北榮總毒物科主任楊振昌受訪表示,目前結果有點類似初步檢驗,後續還要更多確認、包含實際殘留濃度,也應該進行細菌培養,如果最後確定的話就是國內首起,且後續要瞭解到底是自然發生,還是其它因素,以釐清相關責任歸屬;而北榮也已經收到標準品與相關檢體,將展開檢驗。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個案統計表。(圖/衛福部提供)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個案統計表。(圖/衛福部提供)

楊振昌也分析,過去都認為米酵菌酸中毒只會發生在比較落後地區,比如中國東北、印尼、莫三比克等食品製造、保存比較不安全等地方,現在在台灣確認,這個就很重要,因為以前沒有發生就不會常規檢驗,但是現在可能要對一些特定食品規劃常規抽驗,不過這可能要參考一些國際規範,會花一點時間,例如設置標準、高風險食品為何等。

有醫師表示,若元凶確定為米酵菌酸,未來在台灣很可能盛行。楊振昌則不這麼認為,他說,一篇文獻指出中國大陸在2010至2020年這10年間,發生19起事件,140幾病人,大部分都有住院,1/3的病患死亡;連中國那麼大的國家也僅有這樣案件通報,顯示不會那麼頻繁發生。

楊振昌解釋,米酵菌酸由唐菖蒲伯克氏菌 Burkholderia gladioli 產生,這個菌雖然在環境中,也要有天時地利,合適的氣溫、食材的鹽分是否適合生長等,而且也不是一下就會長得很大量,也就是說,如果後續在各個環節,包含食材,過程都有適當滅菌,食品生產後很快就吃掉,基本上就不會頻繁出現,因為其它國家也沒有頻繁發生。

不少民眾對於粿條、河粉等食材恐慌,楊振昌則重申,就算在台灣發生米酵菌酸中毒,絕對不會是常見食物中毒,如果食材自己買、自己烹調,也沒有不當存放,不用太擔心;當然台灣外食人口多,這陣子民眾的擔心害怕可以理解,這還是仰賴主管機關盡快釐清是哪一個環節出問題。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