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種食物易見「米酵菌酸」 避免食品中毒6大QA一次看

記者黃翊婷/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在首名死者的血液中檢驗出「米酵菌酸」,究竟什麼是米酵菌酸,哪些食物裡容易出現,又該怎麼預防?《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出6大QA,供民眾參考。若出現疑似食品中毒症狀,例如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等,請迅速就醫。

▲▼信義A13寶林茶室。(圖/記者袁茵攝)

▲信義A13寶林茶室爆發食品中毒案。(圖/記者袁茵攝)

Q1、什麼是米酵菌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1、食藥署署長吳秀梅表示,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產生,該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和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而且米酵菌酸不會因為洗滌、烹飪就被破壞,所以要避免吃存放在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也要注意食品儲存溫度,不要食用過期食品。

Q2、米酵菌酸對人體健康會有什麼影響?

A2、米酵菌酸主要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主要症狀為全身無力、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還可能併發血便、少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譫妄、休克、昏迷,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1至20小時死亡,國外報告的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至100%。

▲▼炒粿條。(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寶林案中,有多名患者曾食用該店的炒粿條。(圖/翻攝自Facebook/寶林茶室信義遠百a13店-Polam Kopitiam-馬來西亞素食餐廳)

Q3、哪些食物會有米酵菌酸?

A3、營養師程涵宇指出,米酵菌酸常出現在9種食物,包含腸粉、河粉、米線、濕米粉、濕冬粉、久泡木耳、久泡銀耳、涼皮、發酵玉米麵。

容易受米酵菌酸汙染的食品主要有4大類,變質澱粉類產品(糯米、小米、高粱米、馬鈴薯粉等)、變質的新鮮銀耳、完全或不完全發酵的玉米、椰子製品。

Q4、一般食品中毒有什麼症狀?會持續多久?

A4、食品中毒常見症狀包含腹瀉、噁心、嘔吐、腹痛、發燒、頭痛及虛弱等等,有時候可能伴隨血便或膿便,所有症狀不一定都會同時發生,還要考慮到患者年齡、個人健康狀況、引起食品中毒的致病原因種類、食用數量等因素。

食品中毒症狀通常會持續1至2天,部分症狀甚至會持續7至10天。

Q5、如何避免食品中毒?

A5、食藥署給出5大原則,詳細如下:

1、勤洗手,於調理食品前後都需徹底洗淨,有傷口要先包紮。

2、食材要新鮮、衛生,用水也需乾淨無虞。

3、生熟食分開,以不同器具處理生熟食,避免交叉汙染。

4、要徹底加熱,食物中心溫度超過70°C細菌才易被消滅。

5、要注意保存溫度,低於7°C才能抑制細菌生長;已烹調食品或易腐敗食品及其原料,則建議於5°C以下保存,室溫下別放置過久。

▲▼飯,吃飯,白飯,米飯。(圖/CFP)

▲白飯當天沒吃完可在還熱著的時候(約65°C),用保鮮盒裝好冰起來。(示意圖/VCG)

Q6、如何保存食物?

A6、根據食藥署統計,每年的5月至10月為食品中毒的高峰期。長庚醫院毒物實驗室列出保存食物的10大原則,提醒民眾多加注意,避免對自身健康造成影響。

1、冰箱具冷藏、冷凍功能但無殺菌功能,只是延緩食物長菌的時間,所以食物長期放冰箱還是會腐敗。

2、冰箱只能放7成滿食物,才能通風、維持低溫,並提醒食物不要擋住出風口。

3、食物的危險溫度為7~60°C,若要冰存的食物不需要放涼再放冰箱,以手碰觸容器「覺得熱不燙手」,大約65°C左右即可放入冰箱。

4、當天煮的米飯沒吃完,可在熱的時候約65°C以保鮮盒盛裝封好放冰箱冷凍,要吃時再加熱即可。

5、濕式的麵、米粉、河粉、粿條買回家立刻放冷藏,保存不要超過3天。

6、乾貨要泡發前最好先用水沖洗一下,然後用乾淨的水泡不要超過4小時,或每4小時換水不要泡超過24小時,最好置放冰箱泡發。泡發的水一旦產生黏液、軟爛就丟棄,泡發好的食材要趕快料理。

7、發酵食物雖美味可口,但是在無法控制溫度、濕度的環境下,建議還是不要自製,以購買大廠牌、有檢驗過後較有保障。

8、食物若變味、變質、腐敗、發霉絕對不要入口。

9、處理食物前務必確實洗手。

10、生、熟食物必須分開處理,可以先處理熟食再處理生食。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