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續會對其它食材,包括調味粉、醬料等進行檢驗。(圖/記者袁茵攝)
記者施怡妏/綜合報導
「寶林茶室」中毒事件引發關注,包含死者、住院病患共8人驗出米酵菌酸,然而初步食材檢驗,包含寶林與其供應商,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等檢體19件卻是陰性,中毒來源仍成謎,整合醫學專科醫師姜冠宇卻直呼「不意外」,因為米酵菌酸喜歡待在散裝的成品裡,單一食材當然驗不出來。
姜冠宇在臉書發文,「食材驗出陰性,其實不意外耶」,因為米酵菌酸(或說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的椰毒病株和他的快樂兄弟姐妹們)本來就喜歡散裝成品,「很『養尊處優』的,單一食材怎麼可能有呢,我們要避免用大腸桿菌的思維來看這件事」,因此懷疑是長久在室溫的佐料。
姜冠宇進一步解釋,米酵菌酸在學術上的名稱為「唐菖蒲-伯克-霍爾德-氏菌-椰毒病株」,是「伯克-霍爾德-氏菌」的宗族的其一成員,是需要和兄弟姊妹一起行動打群架的細菌,沒有兄弟姊妹一起長(共生),它產不出毒素,「就算兄弟姊妹一起長,環境沒有攝氏25-35度也不會產毒」。
不過,姜冠宇指出,「這幫兄弟姐妹也沒有很好養,要蔗糖、氨基酸、纖維素,所以散裝的中華盤菜它(米酵菌酸)最愛,分好好的日本料理和歐美料理就不愛」。
姜冠宇強調,低溫保存不產毒,在烹調後快速吃下,就會被胃酸消滅,「漏網之魚也會被腸子的共生菌給消滅,他們這宗族沒這麼厲害,不產毒的米酵菌,根本沒什麼」,回溫就快速做,不要放在廚房高濕高熱。
▲單一原料不會有米酵菌酸。(圖/翻攝自姜冠宇醫師FB)
底下有網友表示,「我個人覺得菌應該是在成品上成長的,也就是已經事先炒好煮好,放在一旁備用(可能有保溫設備),以利事後加熱即可出餐的餐點成品,所以單一原料根本不會有,而這些成品也因為都賣完了,所以也沒東西可驗。餐廳創辦人說他們家也有吃,但都沒事,不過做餐飲的都知道,自己吃的都是真的現炒現做,所以當然沒事啦」。對此,姜冠宇回應「推論完全沒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