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致命3條件缺1」,王必勝表示2周內會有答案。(圖/截自《POP撞新聞》YouTube)
記者李佳蓉/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爆發集體食物中毒案,累計31人受害,有14名通報案例檢出米酵菌酸,衛福部已定調事件是米酵菌酸引起。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認為,前批用完的粿條有問題。他說,米酵菌酸致命條件包括唐菖蒲伯克氏菌、介質以及中性環境,而目前後2者都符合,靜待2周「看能否培養出唐菖蒲伯克氏菌」,若有,就更能證明了。
王必勝今(1)日接受POP Radio《POP撞新聞》主持人黃暐瀚專訪指出,米酵菌酸要產生必須有「3大重要條件」,第一為唐菖蒲伯克氏菌的特別亞型才會產生毒素,在中國、東南亞、非洲曾有極少數案例,但台灣過往不曾看過,其為土壤菌、毒素很強。
再者則是介質與環境,王必勝表示,一般就是澱粉類、椰子容易產生毒素,而此次事件的粿條成分就含有玉米澱粉;另還要在22~33°C的中性環境中,以及食物本身帶有發酵狀況,「3個條件都要有,(米酵菌酸)才會產生,但並不是這麼容易產生,所以這種案例非常少。」
王必勝說,上述條件中,澱粉與高溫環境有可能滿足,至於唐菖蒲伯克氏菌,根據農業部提供之訊息,其在台灣很少見,也不排除在國際聯通頻繁下「由人為帶進來」,該菌成為關鍵因素之一。因此事發後也對寶林茶室廚房等處進行環境採樣,以進行細菌培養「看是否能培養出這個菌」,但因需耗費2周時間,只能等待結果。
王必勝強調,3/26稽查時帶回檢驗的35樣食材,包括醬料、佐料等通通都未驗出米酵菌酸,雖然一直認為粿條很可疑,但檢驗結果卻呈陰性。他推測,檢驗之樣品為23日進貨的粿條,在此之前的粿條「我強烈認為有問題」。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