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林茶室燒出「4大謎團」!關鍵源頭仍不明 最新進度一次看

▲▼寶林茶室爆發嚴重食物中毒,圖為位於遠百A13食代館的事發店面,目前處於停業受檢的狀態。(圖/記者湯興漢攝)

▲寶林茶室爆發嚴重食物中毒,圖為位於遠百A13食代館的事發店面,目前處於停業受檢的狀態。(圖/資料照,下同)

文/中央社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毒素源頭仍不明,中央社整理待釐清關鍵,包含尋找產生米酵菌酸的細菌、烹飪過程是否形成適合繁殖環境、細菌為何現蹤台灣與對其他食品影響程度。

衛生福利部今天傍晚公布統計,信義區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通報,共29件,其中2人死亡、5人住加護病房、2人住一般

病房、20人返家休養。信義店含輕症病例累計14人驗出米酵菌酸陽性。

寶林茶室改為29人。(圖/疾管署提供)

釐清關鍵1: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在哪裡?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告訴中央社記者,寶林茶室抽驗食材檢體共35件,包含粿條、香蘭葉、在來米粉、醬油等,「現場有的食材都拿回來」,因為業者已經歇業,沒有再進貨,取得食材檢體皆未檢出米酵菌酸。

王必勝說,既然已經在人體驗出米酵菌酸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是主要關鍵之一,已赴寶林茶室進行環境採樣,釐清能否培養出這種菌。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長吳秀梅預估,初步結果預計最快下周出爐。

衛福部推測有問題的是前批已用完粿條,外界關注若問題食品都已吃下肚、環境培養沒有唐菖蒲伯克氏菌,寶林茶室將如何結案。王必勝說,目前警調已介入,衛福部的任務在科學角度提供事證,雙方持續溝通,由檢警說明解釋最後結案。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明寶林案。(圖/記者張乃文攝)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說明寶林案。

釐清關鍵2:烹飪過程是否形成適合細菌繁殖、產生毒素環境?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米酵菌酸毒素從國外飄洋過海或故意添加可能性較低,不排除廚師在烹飪過程操作出現狀況,造成毒素被分泌出來的可能性,米酵菌酸源頭還需調查結果綜合研判。

王必勝認為,烹飪過程包含食材處理等,檢方持續調查中,希望透過錄影監視器畫面,了解是否哪個環節可能形成適合唐菖蒲伯克氏菌繁殖的環境,也就是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衛福部角色就是協助警檢評估。

▲▼薛瑞元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 聯訪 寶林茶室相關。(圖/記者屠惠剛攝)

▲衛福部長薛瑞元。

釐清關鍵3:產生毒素的細菌是否是自境外沾染帶入台灣?

農業部農業試驗所主任秘書謝廷芳告訴中央社記者,唐菖蒲伯克氏菌有4種病原型,其中3種會危害台灣農作物,但不會產生米酵菌酸;會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在國內則無危害農作紀錄,過往也未曾發生中毒事件,因此較少針對其進行研究。

中興大學生物科技學研究所教授孟孟孝說明,椰毒病原型帶有特殊基因,因此具有合成米酵菌酸能力。就研究唐菖蒲伯克氏菌經驗,未曾在台灣驗出帶有此基因的細菌,「但沒有相關報導紀錄,也未必表示這就是第1次出現在台灣」。

謝廷芳說,椰毒病原型過去多是發生中毒事件後,在食物上被驗出;這次會發生中毒事件,表示一定有菌來到了台灣,推測也可能是藉由食材等管道從國外進入。

▲▼寶林茶室使用醬料、澱粉製品稽查情形。(圖/台北市政府提供)

釐清關鍵4:米酵菌酸在台現蹤,是否影響其他食品?

謝廷芳說,米酵菌酸在食物上生成,一定是有水、有發酵過程,細菌才會長到一定量、產生足夠劑量的毒素,而且這也僅止於食材上;至於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是否會生存於土壤或台灣其他自然環境中,則仍待科學實證。

「會造成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很多,如果要列個排行榜,唐菖蒲伯克氏菌不算榜上有名。」孟孟孝認為,低溫、高濃度的食鹽、酸性環境等條件,都能抑制大腸桿菌或黴菌等可能微生物生長,其中也包含唐菖蒲伯克氏菌,因此只要注意食物製造及保存過程,不用特地針對其進行防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