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忠正/經濟學博士、前中研院研究員
我們常以GDP的成長做為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其中勞動份額所佔GDP比例的變動則可做為勞資兩大階級分配GDP大餅的情況。中央銀行曾指出,近20年來我國名目GDP大幅提升,但受僱人員報酬占名目GDP比重(勞動份額)下滑,而且製造業、服務業部門都同樣發生此一現象。也就是說,台灣勞工階級分配的經濟大餅,相對惡化了!
經濟發展的果實資本家分太多了?
從數據來看,2021年名目GDP為21.7兆元,是1998年9.4兆元的2.3倍,勞動份額卻從48.2%下降5.2個百分點至43%;但同一時期,屬於資方分配的GDP比例則是大幅增加,營業盈利及固定資本消耗(折舊攤提)佔GDP的比重從1998年的33.3%及11.2%,上升到2021年的36.5%及15.7%,分別上升了3.2個百分點及4.5個百分點。這些總體統計的數字顯示GDP雖有長進,但分配給勞工的經濟果實不但沒有跟上,而且是持續減少了!
在經濟個體的統計資料上,我們也可以看出近二十年來台灣個人的實質薪資的成長緩慢。2000年台灣每人每月實質總薪資平常48,942元,2022年為53,750元,平均每年成長率只有0.45%;大約在同一時期,實質GDP的平均年成長率至少有4個百分點。可見,實質總薪資的成長率實在遠遠不及GDP的真實成長率。(這請注意:薪資分配因為不是一個常態分配,在台灣通常約有六成的受薪人口低於薪資的名目或實貿平均值。)
▲ 台灣通常約有六成的受薪人口低於薪資的名目或實貿平均值。(圖/資料照)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台灣服務業部門就業比重高 薪資相對低落!
台灣過去製造業的平均薪資通常高於服務業部門。目前服務業部門僱用全體就業人數的2/3之高(65.6%),但高薪的行、產業不多,只有金融及保險業、資通訊傳播、專業服務以及運輸及倉儲業等薪資較高。製造業部門除了傳統產業之外,高薪產業前五名分別是半導體業、電腦及消費性電子製造業、電子零組件、電信及通訊業、軟體及網路業的平均每月總薪資都在7萬元以上,遠遠高過全國的平均總薪資;即使是如此,除了台積電等少數頂尖科技業之外,偏重代工型態的台灣科技產業的平均每月總薪資在國際比較上仍然相當地低。
從上述總體資料和個體資料的統計,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勞方的待遇必須提高。在台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至少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勞工者所能分配到經濟成長的果實實在遠遠不如擁有資本的企業或個人。相對於資本所得的成長,台灣的確是個低薪社會!比較簡單的說法是,台灣的資本家分太多了,而工人分太少了!
▲ 除了台積電等少數頂尖科技業之外,偏重代工型態的台灣科技產業的平均每月總薪資在國際比較上仍然相當地低。(圖/ETtoday資料照)
薪資停滯不前不是台灣獨有的現象!
不過,南韓的工業與台灣有類似的問題,實質薪資的成長也是落後於實質GDP的成長,但不如台灣嚴重。過去30年,日本薪資成長停滯、物價下跌,在經濟學家的眼裡宛如一灘死水。台、日、韓似乎面對同樣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的問題,不過這三國的薪資成長停滯各有錯綜複雜的問題,不可能歸因於任何一個單一理由。
然而,有跡可尋的共同原因可能是,這一、二十年來低利率環境,使用資金的成本相當地低,使得投資在資本設備變成相對有利可圖,於是生產自動化、電腦化、包括人工智能化(AI化)、等取代人工的生產和管理方式成為企業界的大規模資本深化運動。這種新趨勢只會造就少數專業的高級科技或管理勞工受益,而使大多數受僱人員處於不利的地位,以致於GDP之中分配給勞工的勞動份額不斷減少,反映到一般勞工個體的薪資成長則是停滯不前!
▲ 台、韓、日同樣都存在著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的問題。(圖/達志影像)
兩岸經貿深化不利台灣勞工薪資!
台灣學界對台灣薪資成長停滯的研究不多,學者對成因的臆測包括:台灣對大陸的高依存度及三角貿易(台灣接單但在中國生產)、全球化的影響、高等教育的普及、工會力量的薄弱等因素。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曾有學者主張台灣與中國貿易造成的兩岸要素(勞動)均等化,可以解釋台灣薪資停滯的原因。
台灣的資方在薪資上具有相對有利的談判地位,因為資方能有效運用中國大量低薪勞動力做為談判籌碼或對策。此外,台灣資方透過金融自由化,能夠快速將資金及生產設備遷至中國的事實,非常有力地壓制了台灣勞方對薪資的要求。這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Stigliz 在著作《不公平的代價》提及,金融自由化不同於自由貿易,加劇了資本家對勞工的剝削,惡化貧富不均。
▲ 有學者主張台灣與中國貿易造成的兩岸勞動均等化,可以解釋台灣薪資停滯的原因。(圖/路透)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