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米酵菌酸改名「邦克列酸」 衛福部寶林案專家會議拍板

衛福部部長王必勝、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4/3說明寶林茶室專家會議討論內下。(圖/記者趙于婷攝)

▲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右)說明寶林食品中毒專家會議。(圖/記者趙于婷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寶林茶室食品中毒案延燒,關鍵毒素「米酵菌酸」名稱中的米字引發民眾誤會與米製品相關,相關食材遭到污名、影響,衛福部今(3)日召開案專家會議,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宣布,會中專家一致同意將米酵菌酸改用音譯稱為「邦克列酸」。

寶林食品中毒案已經在22名個案身上檢驗出毒素,但食材相關檢驗卻屬於陰性,最新調查則是廚師的手部檢體出現陽性,案情還在釐清當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衛福部今日上午邀集食品、毒理、微生物、臨床醫療、食品檢驗等領域學者召開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專家會議,包含北市衛生局局長陳彥元、新北衛生局長陳潤秋、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都到與會,王必勝下午公開說明會議結論,第一項就是有關米酵菌酸的名稱。

王必勝指出,會議中大家一致決議更改稱呼,因為Bongkrekic Acid 現行中文翻譯「米酵菌酸」,翻譯不是很到位,且望文生義很容易引起恐慌,對我們主要食物造成誤解,會中決定改用音譯稱「邦克列酸」。

臨床治療上,王必勝指出,目前建議以「血漿置換術」(plasma exchange) 來加速毒素的排除。另外也有一些藥物及處置的討論。由於目前世界的案例很少,可參考的資訊不足,王必勝說,在目前邦克列酸檢驗量能已充裕的情況下,已經請臨床單位可以多收集個案的資料,做為我們或世界其他地方類似個案未來治療的參考。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專家會議。(圖/翻攝自Facebook/王必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專家會議。(圖/翻攝自Facebook/王必勝)

另根據農業部及食品工業研究所提供的資訊,唐菖蒲柏克氏菌分有四個亞病原型,其中會唯一會產生邦克列酸的「椰毒病原型」相關資料很少且不明確,王必勝說,會中建議食藥署與食品工業研究所、農業部,另行討論後續對這隻細菌的相關研究和調查,包括在台灣自然生態及食品中的分佈狀況,以及其特性。

至於對邦克列酸食物中毒的防治指引,王必勝表示,這分為兩個部分,較簡單的指引主要著重在一般細菌防治原則,及避免毒素産生的一般環境處理原則,會由食藥署製作盡快公佈;詳細的指引需要較長的時間,包括對相關食品製造業、餐廳從業人員及一般民眾,則決定由食藥署、食品及微生物專家,收集相關資料並研析後,另行公佈。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寶林茶室中毒個案通報已經來到30例,其中有2人死亡,住院個案方面,4人在加護病房、2人在一般病房,其餘22人返家休養;北市衛生局今日另接獲通報一起住院個案,被收治台大醫院一般病房。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