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天王星大樓倒塌後開始進行拆除作業。(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台灣3日發生規模7.2強震,造成花蓮市天王星大樓嚴重傾斜,BBC駐台記者形容,所有的救災人員和媒體全擠在大樓周圍,但警戒線外的花蓮市,日常生活一切照舊,完全無法想像這座城市剛經歷過一場大地震,他也歸納出台灣這次的抗震成果,除了運氣、法規完整之外,還有3大應對措施發揮了作用。
BBC駐台記者傅東飛(Rupert Wingfield-Hayes)撰文指出,花蓮市天王星大樓倒塌後,媒體和救難人員聚集在該處,但僅僅是警戒線100公尺外的地方,市民的生活一切照舊,完全不像幾天前剛發生一場大地震,「事實上,這座城市能算是毫髮無傷地倖存了下來。」
報導寫道,土耳其和敘利亞邊境去年2月發生規模7.8的強震,在兩國造成5萬9259人死亡、逾12萬人受傷、約150萬人無家可歸,「當然這些國家的救災資源較少,但紐西蘭基督城2011年發生規模6.3的地震,幾乎整個市中心都被夷為平地。」當時基督城地震造成185人死亡、近2000人受傷,成為紐西蘭有史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自然災害之一。
台灣處於斷層帶上,在抗震方面有著傑出表現,許多人都將此歸因於1999年發生的921地震,當時在震央南投縣有很多建築倒塌,包含剛建好的新大樓,而這場災難也引發了人們的憤怒和反思。
傅東飛說,在此之後台灣的建築法規發生很多變化,必須要達到基本的抗震標準,同時也加強既有建築的抗震能力;除此之外,腐敗的建商也會被起訴,如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倒塌造成115死,最終建設公司負責人林明輝等五名被告遭判5年有期徒刑。
▲2016年台南維冠大樓因地震倒塌,造成115人死亡、104人輕重傷。(圖/記者林悅翻攝)
除了建築抗震能力外,這次地震的震央位於東部外海,並非主要的人口稠密區,傅東飛表示,「運氣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震央若是在北部、西部或南部,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傷亡。
傅東飛也提到台灣另外3個應對措施,在這次的地震中發揮了作用,首先是早期預警系統,遍布全島的感應器能夠捕捉到地震的首波震動,並在2至8秒內向警戒區內的公眾發送警報,但確實系統仍存有瑕疵,例如這次台北的居民並未收到地震警報。
其次是公眾的防災意識,傅東飛說,台灣人已經習慣了地震,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因為在921地震後,學校和工作場所都會進行相關訓練;第三點是當局的快速反應,台灣的災難反應小組積極利用社群媒體、監視器來評估災難損失,並向正確地點發送援助。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