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總統馬英九4月10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北京會面。(圖/記者蔡儀潔攝)
●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前總統馬英九率「大九學堂」青年學子,於本月1日至11日訪問中國大陸。馬英九卸任後沒有黨職、公職,他兩次訪陸都屬私人行程,照理說不應讓外界存有太多的「聯想」;但畢竟馬是前任國家元首,而且兩岸關係目前又處在敏感的時刻,外界不免對他此時訪陸,進行各式各樣的解讀。所謂「兩岸無小事,事出必有因」,就是這個道理。
依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的說法,此行早在計劃之中,是應大陸邀請前往。從公開的行程看,訪陸的目的和去年一樣,是一場具有文化和歷史意涵的「尋根之旅」,以及加強兩岸青年交流的「友誼之旅」。此外,鑑於當前兩岸情勢緊張,蕭旭岑認為馬希望藉此行傳達台灣人民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心聲,讓兩岸平穩走下去,因此也可視為一場「和平之旅」。
外界關注的焦點是,馬英九此行是否和對岸領導人習近平再度會面。回顧2015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會面結束後曾留下「後會有期」這句耐人尋味的話。依照中共的行事風格,邀請馬到北京參訪,於情於理就會有「馬習二會」的安排,只是選擇在那一個時間點的問題。
▲ 2015年11月,馬英九、習近平於新加坡會面結束後,曾留下「後會有期」這句耐人尋味的話。(圖/ETtoday資料照)
「千呼萬喚始出來」,「馬習二會」終於在本月10日下午4點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登場。會面場地選在習近平經常接見外國元首的「東大廳」,陸方陪同人員還有王滬寧、蔡奇兩位中共政治局常委,規格之高,應是超乎外界許多人的預期,代表中共領導人對馬英九這位「老朋友」的重視。
馬重申九二共識 習促台正視「民族認同」
「中國心、民族情」是馬、習講話的共通之處,也是這次會面所要釋出的重大訊息。馬英九引作家魯迅說過,「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強調兩岸兵戎相向對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之重,認為兩岸的中國人絕對有足夠的智慧和平處理各項爭端,避免走向衝突;習近平「高度評價」馬英九素有民族情懷,強調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沒有什麼問題不能商量,沒有什麼勢力能把我們分開。」
馬英九此行免不了會藉機強調他一向堅持的「92共識」,馬在講話中重述1992年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文字。馬是刻意在習近平面前凸顯「一中各表」;而習的回應則是「兩岸制度的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部的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歷史大勢」。習的說法已把「一中」的意涵,從「國家」的層次提升到「民族」的層次,促使台灣必須正視內部存在的「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問題;否則,兩岸關係即有可能從「內部矛盾」,升高為「敵我矛盾」。
▲ 馬英九在講話中重述1992年兩岸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文字。(圖/記者蔡儀潔攝)
此外,習提到「外部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的說法,是提醒兩岸統一是外部勢力最終必須面對的情況。「統一」加入「民族」和「文化」的元素後,任何外力對統一進程的阻撓,都有可能淪為杭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筆下的「文明衝突」。
習近平提到「樂見大陸民眾多去『祖國寶島』看看」這句話,被外界解讀為兩岸不久可能重啟觀光交流。我認為這是合理的期待。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本是中共推動兩岸統一的階段性任務,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兩岸青年交流。習近平這次藉「馬習二會」與台灣青年學子對話,這是過去兩岸難得一見的場景。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把兩岸關係的球拋給賴 馬習二會「人散曲未終」
《紐約時報》報導,中共用這次「馬習二會」展現有意願與台灣往來,但只能照北京所設條件,欲藉此框限5月將就任總統的賴清德。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向BBC中文解釋稱,在傳統的清明節之後,且在賴清德5月20總統就職之前的此次會晤,是讓北京能夠突顯台灣與中國之間「共同的文化根源」,並對即將上台的賴清德政府施加壓力。「馬習二會」確是把兩岸關係發展的球,拋給了賴清德;我認為對賴清德而言,這是機遇,也是挑戰。蔡政府現處「看守」階段,陸委會對「馬習二會」「先軟後硬」的表態,除了「政治正確」外,也有為賴清德就任後預留活動空間的意味。
▲ 「馬習二會」是把兩岸關係發展的球,拋給了準總統賴清德。(圖/記者林敬旻攝)
美國對「馬習二會」持肯定立場,一名國務院發言人表示,美國鼓勵降低緊張和促進兩岸關係的方式,支持雙邊在尊嚴和尊重的基礎上持續對話。美國依然致力於美方長期以來,基於《台灣關係法》、美中三聯合公報與六項保證的「一個中國」政策。
美國進入大選熱季,維持台海和平穩定,應該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兩岸關係牽動中美與台美關係,相信美國會評估「馬習二會」對台美中三邊關係產生的後續效應。曾任職歐巴馬時期的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何瑞恩(Ryan Hass)認為,「馬習二會」的時機與美日峰會撞期並非巧合,而是美國升級在亞洲的同盟國關係時,北京想對外展現未遭孤立「仍有朋友」。
拜登政府目前外交的重頭戲是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 )在白宮舉行的三邊會談,雖然會後聲明強調台海和平穩定是全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馬習二會」不是三國領袖討論的議題,把兩者牽連在一起就是誤判形勢。
▲ 拜登政府目前外交的重頭戲是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在白宮舉行的三邊會談。(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馬習二會」人散曲未終。有大陸媒體形容,「馬習二會」是「寒風刺骨的一股暖流」。我認為習近平的講話,有助於平息大陸內部的「武統」聲浪,對金廈漁船事件後造成的兩岸緊張關係,有相當緩和的作用;但賴清德上任後,兩岸關係不會停留在目前「不統不獨」和「不戰不和」的狀態。因此「馬習二會」對兩岸關係的真正影響,仍有待進一步觀察。我認為賴清德的「520」演講,以及美國大選後新政府的兩岸政策和中美關係走向,會是提供我們觀察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兩個重要指標。
●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