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海鮮要注意 美研究:恐增加攝入「永久化學物」風險

▲▼海鮮,龍蝦,蝦,干貝,魚。(圖/VCG)

▲美國研究發現,經常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永久化學物」的風險。(示意圖/VCG)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一項研究發現,經常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的風險,此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如今迫切需要修訂公衛標章,確立人們能夠安全食用的海鮮量。此研究被發表在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

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被廣泛運用在塑膠及不沾鍋等產品,由於極高耐用性而被形容為「堅不可摧」,甚至經常被稱為「永久化學物」,它會在土壤、水域、野生動物體內累積,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

事實上,PFAS經常與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肝臟及生殖障礙有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研究團隊選擇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因為那裡具有工業歷史背景,卻是全美海鮮消費最高的地區之一。

他們在沿海市場購入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並且採檢PFAS含量,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鮭魚、扇貝、蝦和鮪魚,結果發現蝦與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公克肉可含1.74~3.30毫微克(nanograms),其他魚類及海產大多低於每公克肉低於1毫微克。

研究人員表示,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因此很難確切得知這些化學物質從哪裡,或者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但2類海洋生物更有可能在體內累積。第一種是貝類,因為牠們通常棲息在靠近岸邊的海底,第二種是較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會透過食用小型海洋生物攝入PFAS。

該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指出,海鮮在新罕布夏州的文化及生活佔有一席之地,人們對於海洋物種的研究卻存在顯著空白,「我們的建議不是不吃海鮮,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良好來源,但也可能是被潛在低估的人類PFAS暴露來源」,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