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賴清德對中不「零和對抗」 2政策釋橄欖枝「準備好了」

▲▼520總統就職典禮,總統賴清德與夫人吳玫如進入典禮會場。(圖/記者李毓康攝)

▲總統賴清德與夫人吳玫如進入典禮會場。(圖/記者李毓康攝)

記者杜冠霖/台北報導

新任總統賴清德20日就職演說中,以「不卑不亢維持現狀」8字定調,並釋出觀光、陸生來台兩政策,兩岸政策協會學者、警大教授王智盛受訪時分析,賴凸顯兩岸議題已觸及到各方面,也清楚表達,願意做為跟全世界站在一起的負責任領導者。他也認為,賴清德釋出的善意相較過往篇幅短但具體,不把中國視為完全零和對抗的敵人,更直接點名政策,遞出善意橄欖枝同時,也代表賴政府準備好了。

王智盛表示,這8個字描述非常完整,有幾個特點:第一、跟過往不同,過往歷任總統都將兩岸議題專門放在一個區塊講,像蔡英文就是放在國際,賴清德則散落在整體演說中,突顯出對台灣來說,兩岸議題是觸及到方方面面,包含:全球區域和平、經濟、國內政治互動、軍事安全等等,是非常全面性議題。

王智盛續指,第二、就內容來說,賴清德花篇幅描述中國這些年來跟過往不同的威脅,包含區域軍事行動、灰色地帶、對台武力恐嚇跟滲透統戰等,也反映出國際社會對北京的看法,賴清德這部分的國際連結非常清晰,也清楚表達,願意做為跟全世界站在一起的負責任領導者。

至於賴清德對中釋出善意部分,王智盛認為,相較過往篇幅短但具體,可以預期他跟對岸交流互動的具體想法跟可能行動,這都非常清晰,總結起來,其實可以看到他對兩岸思維跟過往不同,但跟國際社會一致,該對抗就要對抗、絕不屈從;該交流也要交流、不會因為政治立場落差拒絕,這樣的思維貫穿在兩岸政策中,這也像拜登政府對抗、競爭、合作概念,不把中國視為完全零和對抗的敵人。

至於跟蔡英文的演說比較?王智盛指出,外界會認為賴清德比較強硬,是因為賴著墨在中國這幾年中,對於區域和平的威脅,中國本身質變帶來的影響,賴清德把兩岸問題提升到國際及區域和平高度。

王補充,跟蔡英文相比,兩人都是用中華民國憲法跟憲政體制去論述兩岸定位,蔡當然更清楚用到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賴則是用兩岸憲政體制、國籍問題去闡述,有同有異、但都希望從既有制度中表述兩岸現狀,也都希望對等尊嚴下有近一步交流跟互動。

王智盛分析,對賴清德來說,兩岸關係已經鑲嵌在整體脈絡下、不用單獨拉出來,論述部分,在國際環境變化下,也更不卑不亢、不挑釁也不屈服,態度更為鮮明;蔡英文則是展現柔軟與彈性,這也牽扯到當時國際氛圍差異性,與其說誰比較強硬,不如說是為了因應中國在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

而賴清德直接點名觀光、陸生兩政策,王智盛也認為,這麼直接點名政策非常不容易,表達對於兩岸互動善意橄欖枝,也代表賴政府準備好了,或許接下來會有更積極善意的政策呈現,也希望雙方相向而行,這已經是非常明確的訊號,賴清德已經走出這一步,若有更具體政策產出時,中國也應該理解善意。

而賴清德在團結的部分,他提出「不可為政權犧牲國家主權」,是否在向藍白陣營喊話?王智盛說明,很清楚,賴清德站在一個總統高度想辦法團結台灣各界,即便是三黨不過半的競爭關係,對外也要凝聚共識,這某種程度來說,是他對於藍營近期提出國安五法、反滲透法修正的憂心跟呼籲。

王智盛認為,賴清德作為新任總統,想方設法團結台灣,對內可以競爭、對外就要合作,大家應該一致對外,若藍白在兩岸議題上,仍出現這種跟民意相違背的政策態度時,也會被認為是把政黨置於國家之上,從負面來解讀,賴清德劃下一條明確的紅線,正面來解度,也是賴清德希望對外政策上更能團結各政黨。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