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雷驤過世 文化部長李遠悼:深深影響我對生命的看法

▲▼雷驤一生寫作多達300萬字,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圖/文化部)

▲雷驤一生寫作多達300萬字,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圖為雷驤入選國美館《臺灣攝影家》叢書系列,2021年出席新書發表會。(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藝術家雷驤昨(29)日過世,享壽85歲。而文化部長李遠與雷驤熟識,聞訊後深表哀悼,提到自己和雷驤有過一起出遊的經驗,「他真是一個熱愛生命、享受生活的藝術家,他隨手畫素描,對所見所聞都充滿了好奇,像一個孩子一般,深深影響了我對生命的看法。」

雷驤1939年出生於上海,1949年隨家人來台,台北師範學校藝術科畢業,曾任小學老師、電視節目製作人,同時也是知名作家、畫家、紀錄片導演,畢生獲獎無數,包括金鼎獎、金爵獎、金鐘獎等各領域最高榮譽,2018年更榮獲台北文化獎,全方位的創作成果為文化界推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雷驤一生寫作多達300萬字,1967年於《文學季刊》第3期發表第一篇小說〈犬〉,自此寫作不輟,文學作品包含小說、散文、隨筆等。著有《愛染五葉》、《文學漂鳥》等散文集及《單色風情》、《島嶼殘念》、《流動的盛宴》等繪畫散文集,並以散文集《悲情布拉姆斯》獲金鼎獎、小說集《矢之志》獲中國時報小說推薦獎。

出版人傅月庵曾表示,「雷驤由於美術系出身,他看待世界的方式很特別,作品除了畫面感強烈,用字精準,用電影取鏡方式鋪陳小說,甚至用文字繪畫」。

▲▼雷驤一生寫作多達300萬字,集作家、畫家、影像工作專長於一身。(圖/東美文化提供)

▲雷驤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力,影像創作呈現質樸、美學、充滿詩意和兼具人文關懷的基調。(圖/東美文化提供)

在影像紀實創作方面,他以敏銳細膩的觀察力,描繪個人、生活、家族、土地等生命記憶及時代歷史紀錄,影像創作呈現質樸、美學、充滿詩意和兼具人文關懷的基調,所製作《映象之旅》、《大地之頌》、《靈巧的手》、《作家身影》等多次獲得金鐘獎,也跟女兒知名音樂人雷光夏共同合作配樂工作,創作力豐沛多元,同時親身致力人才培育,任教各地學校,將美學深耕台灣。

雷驤半世紀以來的創作生涯,兼具文學作者、插畫家與影像工作者的多重身分,不過正式公開發表的攝影作品並不多,但若就攝影事件與攝影行動的社會意義上,他必然是時代先行者。

他除了擅長以文字說故事,也透過影像訴說個人、家族記憶與時代歷史,從早期平面報刊的單幅靜照,到數位出版平台的連作實驗,彷彿經歷了同一照片的時光旅行,從旁見證不同影像機具、圖像媒材、印刷技術物與出版媒介的時代變遷。

文化部所屬國立台灣美術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於2021年出版《台灣攝影家:雷驤》,在大量的史料爬梳與作品彙整的基礎上,脈絡化呈現雷驤的影像創作歷程,並纂輯許多未曾公開的手稿與影像創作,透過多幅影像並陳的再創作,展現其深厚的人文主義關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