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來自月球土壤如何封存 分類儲存關鍵:是否接觸大氣

▲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實驗室。(圖/翻攝央視)

▲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實驗室。(圖/翻攝央視)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嫦娥六號完成全球首次月球背面採樣工作,攜帶月球樣品起飛,將攜帶「月壤」返回地球研究。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也首次對外解密,極為珍稀的「月壤樣本」是如何在實驗室內儲存、管理和研究。科學家透露,此前從太空攜回的「月壤」樣本,分類儲存的關鍵條件在於「是否接觸過大氣」。

▲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實驗室。(圖/翻攝央視)

▲操作台內的含氮空間將橡膠手套充氣撐起。(圖/翻攝央視)

《央視》報導,實驗室由外到裡分為三個房間,第一個房間是解封操作台,嫦娥五號所取回的這些月球樣品就是在這裡完成解封工作的,「這樣一個個向外伸出、充滿氣體的橡膠手套,科研人員正是通過這些橡膠手套來完成月球樣品的解封工作。」

嫦娥六號探測任務地面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周琴表示,解封操作台裡面是一個充氮的環境,壓力稍微比大氣壓力高一些,所以會把手套撐出來,「裡面的壓力會高一點,外面壓力低一點是為了防止外面的大氣進入到手套箱裡邊,對手套箱裡面的樣品造成污染的可能。」

▲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實驗室。(圖/翻攝央視)

▲月壤樣品分類儲存。(圖/翻攝央視)

第二個房間則是以「是否接觸過大氣」為標準,分類儲存「月壤」樣本。周琴指出,接觸大氣樣品實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單獨編號存放的岩塊樣品,「當時我們是在外面稱重、拍照,這些岩屑顆粒已經暴露在大氣中;另一部分樣品就是對外發佈的一些返還樣品,至於沒有接觸過大氣的原始月球樣品,則被專門保存在另一個充氮密封手套箱裡。」

周琴透露,最初設計是按照10%的量做異地永久備份儲存,這部分樣品實際上都已經做好預留和分樣準備,「目前嫦娥五號月球樣品已經分發到第七批,前六批主要針對國內用戶,而第七批也首次面向國際科學家開放申請,不管是嫦娥五號樣品,還是未來將抵達的嫦娥六號樣品,都會在這個實驗室解封並分發出去。」

▲大陸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實驗室。(圖/翻攝央視)

▲月壤樣本被製成樹脂光片供科學家研究。(圖/翻攝央視)

據了解,較小的岩屑顆粒或「月壤」是用樹脂包埋的方法做成「光片」,科學家可以用這些光片去做同位素、化學成分的分析。專家表示,採用注膠的方式能夠保持樣品顆粒的原始形態,方便科學家進行研究,同時,在封存狀態下,樣品不易破碎,也有利於長期保存使用。

實驗室最裡面的房間則是專門為嫦娥六號樣品準備。周琴強調,樣品回來後,還要做一些初步物理性質分析和化學成分的分析工作,所使用到的顯微鏡、掃描電鏡、電子探針這些化學成分常用的分析設備,分析方法,包括儀器的工作狀態,都已經做好了準備。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