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港由於財務造假被戴上了「ST錦港」。(圖/翻攝自微博)
文/中央社
今年中國「國企造假」風波擴大,有21家中國國企因違規行為及財務造假等被罰;其中位於遼寧省的錦州港公司,是中國首批政企分開的混合所有制上市港口企業,爆出4年虛增收入人民幣86億元(約新台幣388億元)引發熱議。
綜合中國媒體報導,6月5日「國企造假」一詞登上社群媒體熱搜,引起廣泛討論。隨著「倒查10年財務數據」等強制措施的逐步落實,越來越多有規模和國資背景背書的企業被查出存在財務造假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
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今年因違法違規行為被開具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國有企業已達21家,較去年同期增加13家;另已有18家上市國企被實施風險警示(ST)。
其中最受熱議的是錦州港公司,涉及財務造假、虛假披露財報等違法違規行為。
2018年至2021年,錦州港透過子公司錦國投(大連)發展公司的中間操作,與大連和境貿易公司等7家公司開展無商業實質的大宗貿易業務,並以此虛增營業收入、營業成本和利潤總額,4年內虛增營收總額約86.24億元,虛增利潤總額約1.79億元。
錦州港是一家位於遼寧省西部、渤海西北部的錦州灣北岸,是遼寧省重點發展的北方區域性港口,後來改制,是中國首批政企分開的混合所有制上市港口企業。
除錦州港外,其它如特發信息、海峽創新、中泰化學等國企相關財報中都存在虛假記載。無商業實質的貿易業務。
中國證券時報評論,曾經在資本市場中,國企被稱為股民的避風港,得益於企業資質、規模、健康的財務數據等,在投資者看來,國企有天然的信任感與安全感。而這種背書與信任卻成為企業違法違規的「保護傘」。
有股民憤怒表示,以前以為只有民企會財務造假,如今2億散戶發現,國企竟然也是一路貨色,不再值得期待。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