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三大車企。(圖/翻攝環球時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歐盟自2023年10月起,對來自大陸的進口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根據歐盟委員會公佈的調查對象顯示,比亞迪面臨的進口關稅為17.4%,吉利的關稅為20%,上汽集團的進口關稅最高,達到38.1%,同時,歐盟委員會也強調,將對被視為「配合調查」的公司徵收21%的稅率,對「未配合調查」的公司徵收38.1%的稅率。
▲大陸新能源車(電動車)準備出口。(圖/CFP,下同)
《環球時報》報導,1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強調,這起反補貼調查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歐方以此為由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違背市場經濟原則和國際貿易規則,損害中歐經貿合作和全球汽車產供鏈的穩定,最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的利益。
對於歐盟做出的決定,在大陸與電動車企有廣泛業務合作的寶馬(BMW)中國回應稱,寶馬集團對反補貼調查有著明確的立場;寶馬集團董事長齊普策認為,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是錯誤的決策,「加徵關稅將會阻礙歐洲車企的發展,同時也會損害歐洲自身利益。」
大眾(VW)汽車則提到,反對徵收此類「反補貼稅」,「歐盟這一決定的負面影響超過了對歐洲,尤其是對德國汽車行業的任何潛在利益,提高進口關稅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措施和反措施,導致貿易衝突升級。」 梅賽德斯-奔馳集團(Mercedes-Benz)認為,如果任由保護主義趨勢抬頭,將對各利益相關方造成消極的後果。
儘管歐盟對於大陸電動車進口採取強硬措施,但大陸汽車製造商仍持續拓展其歐洲業務計劃,包括比亞迪、蔚來正在匈牙利建廠,上汽、長城也宣佈歐洲工廠進入「選址階段」。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資深首席專家吳松泉分析指,中國電動汽車具有完備的產業鏈優勢,到歐洲設廠生產,不僅會提升當地的汽車的製造能力,還會帶動當地的汽車產業鏈條的完善,「為當地帶來就業和稅收,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一些歐洲國家還是非常歡迎中國企業的到來。」
吳松泉強調,中國企業赴歐洲建廠,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可以規避關稅,「但歐洲國家電動汽車的產業配套情況以及生產效率,目前來看還不及中國。因此,在當地建廠生產對中國企業來說,可能也會面臨生產成本的上升,造成市場競爭優勢的下降。」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