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治療眼疾最新方法是使用3D眼科手術顯微鏡技術,能協助醫師精準定位,成效斐然,術中光源降低,病患更舒適安全。(圖/翻攝自影片,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眼睛是靈魂之窗,但現代人長期使用3C產品,用眼過度導致眼睛極度疲勞,甚至提早老化,像是以往好發於55至60歲的眼睛疾病如白內障、視網膜剝離等,如今發病年齡層出現下修趨勢,傳統開刀治療以顯微鏡為主,近期因科技大躍進,台灣引進來自德國的3D眼科手術顯微鏡技術,林口長庚眼科吳為吉醫師以及黃奕修醫師表示,此項技術不僅幫助醫師更精準進行手術過程,也更能保護病患避免手術中的光源傷害,還具備教學作用,可說是既安全又好處多多。
吳為吉醫師說明,傳統開刀方式中,醫生是在顯微鏡鏡頭下進行手術操作,而德國3D眼科手術顯微鏡能將患者眼部狀況投影至3D大螢幕上,當醫師戴上3D眼鏡,就能看見具備景深、相當立體的畫面,再加上高畫質4K解析度,比起一般顯微鏡進行手術操作,吳為吉醫師表示,「在3D眼科手術顯微鏡底下能得到很清晰的影像,更提升手術的安全性」。
3D眼科手術顯微鏡不只是能幫助醫師更順利進行手術,黃奕修醫師表示,這項技術也能將病人的安全性拉到最高,因為以往在一般顯微鏡下做白內障手術,需要透過強光照射病患眼部,「難免會對眼睛造成光線傷害」,然而3D手術只需要低光源影像投影至螢幕上,即可讓執刀醫師快速且精準地進行手術,因此大幅減少術中光源照射病患眼睛,提升病患術中的舒適度及安全性。另外,大螢幕投射影像還能讓多人同時觀看、一同參與手術過程,有助於教學,更能得到在場專業人士的協助,使手術更順利、更有效率。
像是應用於視網膜手術時,吳為吉醫師表示,「因3D眼科手術顯微鏡配有『術中斷層掃描』,對於很精細的黃斑部手術幫助非常大」,透過切面掃描影像能夠精確偵測眼睛層次結構,即時幫助醫師判斷手術可能對眼睛造成的影響,例如可以精準評估視網膜上膜在剝除時會對組織產生何種傷害,或移植組織是否能確實到位等,協助醫師大幅提升手術精準度與效率。
對於白內障手術也幫助甚大,白內障手術考驗醫師是否能將水晶體置中放至眼球內,不可以有任何偏斜、歪掉,擺放的位置必須精確,因此醫師透過術中導航系統,就能更精準確認水晶體的垂直水平位置,得到最佳的校正,也讓手術「脫鏡率」更高,亦即病患術後能較高機會擺脫眼鏡束縛,並且遠近皆能看清,老花、近視及遠視都能得到矯正。
吳為吉醫師曾有一位近視高達一千度的40多歲婦女患者,由於視力下降到門診就醫,發現是黃斑部破洞導致視力模糊,需要手術修補,但因病患的視網膜和脈絡膜萎縮嚴重,所以難以精準定位破洞位置,所幸3D眼科手術顯微鏡的術中斷層掃描,可以掃描視網膜確認裂孔位置,也讓吳為吉醫師手術過程得以及時判斷修補狀態,精準達到想要的手術效果,幫助病人恢復較好的視力。黃奕修醫師則是利用3D眼科手術顯微鏡的術中導航系統,幫助白內障病患校正水晶體置入位置,導正偏移跑掉的軸度,透過手術成功讓病患的散光症狀消失,達到脫鏡率。
3D眼科手術顯微鏡技術除了降低光源亮度減少對患者視網膜傷害,還透過術中斷層掃描幫助醫師精準判斷,加上術中導航系統,讓人工散光水晶體植入軸度更精準,提升術後視力品質,從手術效率到滿意度都跟著升級,成為醫病雙贏的有利工具。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