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央行官媒:應淡化對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

▲▼央行,人民銀行,中國人民銀行。(圖/視覺中國)

▲大陸央行。(圖/CFP)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中國大陸央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17日援引業內人士說法指出,金融規模指標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逐漸減弱,應逐步淡化對信貸、貨幣供應量等金融總量指標的關注。

根據《金融時報》該篇文章,業內人士分析,GDP、消費、投資等經濟指標是流量概念,而廣義貨幣供應量M2、社會融資規模存量、人民幣貸款餘額等常用金融指標是存量概念,是過去全部累計流量扣除到期量的總和,是淨增量加總的概念。

業內人士認為,金融存量是考慮了金融資源到期續投後的結果,前期的流量資源是滾動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復發揮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而經濟流量指標統計的是一次性活動,不存在滾動使用的情況,兩者存在明顯區別。

業內人士反映,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較是有必要的,這種比較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對金融資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夠準確,「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實際上是用某一段時期的淨增量再與其他時期淨增量作比較,是在多增基礎上的多增。」

▲大陸央行指出,人民幣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既未放鬆,也未收緊。(圖/CFP)

業內人士表示,當前,貨幣信貸正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帶來信貸需求「換擋」,傳統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重工業等行業信貸需求趨於飽和,輕資產服務業佔比持續提升,佔用信貸較少,「加總來看,貸款增速自然會有一個換擋減速的過程,未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不會依賴信貸規模的高速擴張。」

業內人士說,拉長時間維度看,金融規模指標與經濟發展的相關性也在逐漸減弱,「中國長期高度關注貨幣供應量和信貸等總量金融指標,潛在假定是其與經濟增長高度相關。但實際上,隨著金融深化和經濟結構轉型,這種相關性正在減弱。」

業內人士強調,歷史上,主要發達經濟體都曾關注過類似的總量指標,但隨著金融脫媒加劇,又逐步淡化並放棄盯住這些指標。

文章的最後也提到,當前,金融支持更加註重提升質效,面對經濟結構的加快轉型、房地產供求關係的重大變化和直接融資的發展,央行很早就預見到信貸需求會出現「換擋」,當前貨幣總量已足夠多,不能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增量,貨幣信貸的高增速已難以維持。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