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台灣出身得主!93歲歷史學家許倬雲獲唐獎「漢學獎」

▲第6屆唐獎漢學獎得主許倬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93歲的中研院院士許倬雲獲得第6屆唐獎漢學獎。(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第6屆唐獎今(20日)揭曉「漢學獎」,得主是93歲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許倬雲,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獲肯定,這也是唐獎頒發6屆以來,在嚴格定義下首名台灣出身的得主。

唐獎教育基金會指出,許倬雲以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定位,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證明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2年一屆的唐獎,今年邁入第6屆,先前已公布永續發展、生技醫藥得主,明天還將公布法治獎得主,每個獎項可獲得5千萬新台幣獎金,包含1千萬元研究補助費,藉此延伸及推廣得主影響力及貢獻。

第6屆唐獎「漢學獎」由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研院士許倬雲獲得。許倬雲於1949年隨父親來台,在台大歷史系取得學士和碩士,留學返國後曾任職台大和中研院,是唐獎頒發6屆以來,首位嚴格定義下台灣出身的得主。2014年首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余英時亦有中華民國國籍,但他出生於上海,後來主要在美國任教與居住。

唐獎基金會表示,許倬雲從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於學院對話的傳統漢學拓展新方向。且其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並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證明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根本性影響。

▲▼唐獎漢學獎得主、中研院院士許倬雲。(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第6屆唐獎漢學獎得主今天揭曉,由中研院院士許倬雲獲得。(圖/唐獎基金會提供)

唐獎基金會指出,許倬雲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高度,形成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且治學功夫體現於《西周史》對親緣社會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而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除了學術研究之外,唐獎基金會表示,許倬雲1960年代在台大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一代後輩學者,並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台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重大作用。

唐獎基金會也肯定許倬雲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其努力證明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範。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