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個月嬰高燒紅疹「確診梅毒」!一查「爸媽都陽性」 感染原因曝

2024年06月21日 14:37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說明最新疫情。(圖/記者洪巧藍攝)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資料照。(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

國內出現1起嬰兒感染先天性梅毒!疾病管制署今(21)日公布個案,是一名2個月大男嬰,本月上旬發燒40度就醫,當時出現皮膚紅疹、色素沉著,甚至有四肢骨骼出現骨質異常狀況,經通報檢驗確認是先天性梅毒。進一步追查嬰兒的爸媽梅毒都陽性,現在一家三口一起接受治療當中。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個案母親雖於孕期第12周、第32周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周後至生產前的不安全性行為感染梅毒導致;這也是今年第2起先天性梅毒個案。

曾淑慧指出,孕婦感染梅毒如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若為先天性梅毒感染,新生兒可能出現體重不足、發燒、水疱、色素沈著斑、鼻腔黏膜斑疹、鼻骨和鼻軟骨受損致鼻根下塌、骨膜炎、骨髓炎、骨骼發育不良、關節腫大囊內積水、角膜混濁影響視力、齒列不整齒距寬、耳聾等,更嚴重者,可能導致死產或新生兒死亡。

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也有上升;至於國內,近幾年先天性梅毒確診個案每年約0至2例,未有增加趨勢;不過整體感染梅毒、淋病個案確實有增加。

疾管署監測顯示,我國去(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前年相比分別上升2%與3%,而且年輕人增加更為明顯,統計去年15-24歲感染梅毒1,480人,較前年的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監測顯示,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

▲▼國內2016至2024年先天性梅毒通報。(圖/疾管署提供)

▲國內2016至2024年先天性梅毒通報。(圖/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

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

孕婦除了透過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