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博愛座衝突「日本也一樣」 矢板明夫:善行淪為義務就失去美意

▲ 政治評論員矢板明夫。(圖/《豈有此呂》)

▲ 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圖/《豈有此呂》)

實習記者石嘉豪/台北報導

博愛座讓座衝突事件,近期在台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此,長期駐台的日本資深媒體人矢板明夫日前表示,事實上,日本也存在一樣的現象,不過他認為,現在社會陌生人之間的接觸愈來愈少,這種衝突會有一定發生的機率,此外,他還呼籲,大眾可以更關心國會改革法案,畢竟可能會影響到每一個台灣人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矢板明夫提到,這幾天在台北的捷運上,出現了長者要求乘客讓座,被拒絕後,出手攻擊對方頭部,然後,有其他年輕乘客和長者爆發口角,甚至肢體衝突的事件。

矢板明夫透露,最近這一兩年,台灣媒體上突然頻繁出現關於「博愛座」衝突的事件,有許多人擔心,是不是台灣社會出現了問題?才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謙讓和禮貌減少了,也讓台灣的社會風氣變壞了?

不過,矢板明夫點出,他自己沒有這麼悲觀,原因在於,「博愛座」是一個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模糊概念,每個人對什麼人應該坐,什麼人不應該坐的標準不一樣。

此外,矢板明夫進一步說明,現在社會陌生人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少,待人接物越來越笨拙,交流時發生誤會的情況越來越多,所以,這種衝突會有一定的發生概率。

矢板明夫表示,日本也一樣,博愛座在日本叫「優先席」,其實也經常發生衝突。「我在地方當記者時,也多次聽說過這種事例,只是如果對社會影響不大,一般媒體就不會報導。」

對於大眾聚焦博愛座議題,矢板明夫提醒,人與人之間發生矛盾,是常態,但比起博愛座讓座糾紛,我們更需要關心的事情太多了,比如說,立法院正在討論的國會改革法案,可能會影響到每一個台灣人的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

矢板明夫強調,讓座本來是一種善行,如果淪為義務,而不是將心比心,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體諒,就失去了美意。

最後,矢板明夫還提及,記得以前在日本就有人提出,如果身體不方便的老人家,盡量減少在年輕人上下班的時間出行,說不定也是一種避免衝突的好辦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