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地方焦點

桃園閩南文化論壇 李豐楙院士肯定推動土地公文化節成亮點

▲桃園閩南文化論壇,李豐楙院士肯定推動土地公文化節成亮點

▲桃園閩南文化論壇,李豐楙院士肯定推動土地公文化節成亮點。(圖/文化局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中央研究院首位「道士院士」李豐楙教授,日前於2024桃園閩南文化論壇專題演講「斯土斯神:桃園土地信仰的-理念性移植」中指出,桃園土地公文化節與土地公文化館,是桃園的文化亮點;而遍佈桃園各里鄰的土地公廟,如同管區派出所,是民眾的守護神,更是連結社區居民情感的所在。

李豐楙教授說,相較於大神大道的神明,土地公(福德正神)雖是小神,數量卻最多,也是和人最為親近的護境小神,斯土斯神既在此地崇德報恩。在桃園地區閩南人通稱「土地公」,客家村落則稱「伯公」。福德信仰的特性凡三:一即不須分香,在各地反而方便普遍祭祀;二為固守一地,既不繞境也不交陪,屬定著性信仰;三則不在統計、排行之列,否則數量應是最多。

▲桃園閩南文化論壇,李豐楙院士肯定推動土地公文化節成亮點

▲分布於各里鄰或社區,甚至農田週邊的土地公廟,是和人最為親近的護境小神。(圖/記者楊淑媛攝)

桃園市各區各里鄰都有許多土地公廟,土地公也是最基層的神明,如同管區派出所,而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有最直接關係的就是管區,早年農業為主的社會,初一、十五要去轄管自己里鄰的土地公拜拜,是生活中的重要習俗,也是連結社區居民情感的地方。

▲桃園閩南文化論壇,李豐楙院士肯定推動土地公文化節成亮點

▲桃園土地公文化節和土地公文化館的重要推手,是曾任未升格前的桃園市長、市議員蘇家明。(圖/ET資料照)

李教授表示,桃園市土地公廟的多元化,從社區土地公到綠化的公園化、校園化土地公廟,此一信仰模型轉變為「小區新群」,也基於崇德報恩建立互助機制。對於桃園市舉辦將近20年的桃園土地公文化節和土地公文化館,則是其走遍海內外,透過比較,發現的特色,也是桃園的亮點。

殊不知,桃園土地公文化節和土地公文化館的重要推手,是當天出席論壇的副市長蘇俊賓堂叔蘇家永和蘇家明。蘇家明是未升格前的桃園市長,因與兄長蘇家永,篤信土地公樂於助人的精神,於時任市長期間,全力推動土地公文化,出錢出力,並推動土地公文化館的成立,日久讓桃園土地公文化,名揚國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