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種樹「易製造臭氧」!環境部揭名單建議少種 學者質疑準確性

▲▼環境部提供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的原生植物。(圖/環境部提供)

▲環境部列出楓香等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的原生植物,提供各部會種植時參考。(圖/環境部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台灣空氣污染問題受到全民重視。由於異戊二烯(Isoprene)容易造成臭氧的生成,環境部委託成大研究案,首度整理出15種高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包括楓香、銀葉樹等,但卻遭到學者質疑內容準確性,並批評政策有點本末倒置。環境部則回應,這只是建議各部會若要種樹時,盡量避開上述15個樹種,並挑選比較友善樹種,並非強制。

空污問題不僅來自人為,植物排放也有關,異戊二烯對臭氧產生與貢獻是比較直接。環境部委託成大整理國內外文獻,整理出台灣15種高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包括楓香、厚殼桂、水黃皮、銀葉樹、鴨腳木、台灣肖楠等。但卻遭到中興大學森林系特聘教授王升陽批評,上述15個樹種,包括豬腳楠、棋盤腳及野牡丹,根本找不到資料,更直指台灣肖楠、土沉香的資料則與清單所說的不符,進而懷疑清單的可靠性,更直言人為活動造成污染遠超過植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境部大氣司長張順欽表示,異戊二烯是一種可能導致空氣汙染的前驅物,在大氣化學當中,特別容易造成臭氧的生成,而臭氧管制也跟植物排放有關,過往國際類似研究蠻多,於是環境部委託成大研究,整理國際上對植栽綠化的相關文獻,最終提出15種容易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

對於學者批評,張順欽表示,上述15種樹種,只是提供給各部會的建議名單,並非公告,出發點是善意,希望各部會若要種樹時候,盡量避開上述15個樹種,能考慮這些樹種的合宜性,並不是強制。若已經種的樹,當然不可能搬走。下周將會邀請相關學者專家進一步檢視清單合理性,並討論如何減少生物性揮發性有機物。

張順欽坦言,人為活動造成污染的確是超過植物,這是事實,但環境部責任是把所有可能造成污染都找出來,有時在東部或人類活動比較少地方,植物排放污染比例會佔比較高,也有季節性影響,包括植物在春夏間的生長期,排放會特別明顯,環境部十幾個測站顯示,在中午前後,光合作用最旺盛時刻,異戊二烯濃度是最高,這是有科學依據,所以環境部盡可能不會放過改善空品的機會,才會提出15種容易排放異戊二烯的樹種給各部會參考。

▲▼環境部提供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的原生植物。(圖/環境部提供)

▲▼環境部提供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的原生植物。(圖/環境部提供)

▲▼環境部提供15種高「異戊二烯」排放的原生植物。(圖/環境部提供)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