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號帶回世界首份月背樣品1935.3克 推進月球二分性研究

▲▼ 嫦娥六號返回器精準著陸,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嫦娥六號返回器精準著陸。(圖/翻攝自央視新聞)

記者蔡儀潔/綜合報導

大陸「嫦娥六號」返回器25日返回月球,今(28)日在北京舉行月球樣品交接儀式,經初步測算,採集月球樣品重1935.3克。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此次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採集,有望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

據《澎湃新聞》報導,大陸國家航天局今日在北京,舉行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月球樣品交接儀式,向中國科學院移交了嫦娥六號樣品容器,交接了樣品證書,這標誌著該任務由工程實施階段,正式轉入科學研究新階段。

▲▼嫦娥六號 。(圖/翻攝自微博)

▲▼嫦娥六號取消稱重消息 。(圖/翻攝自微博)

▲▼嫦娥六號 。(圖/翻攝自微博)

經初步測算,嫦娥六號任務採集月球樣品1935.3克,在樣品安全運輸至月球樣品實驗室後,地面應用系統的科研人員將按計劃,展開月球樣品的存儲和處理,啟動科研工作。

嫦娥六號任務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李春來27日在記者會上指出,嫦娥六號選擇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進行著陸,主要是基於科學技術的綜合考慮。

李春來指出,技術方面,在月球背面採樣和著陸就必須克服無法直接跟地球通訊的障礙,對深空通信技術是一個重要的驗證和提升;月球背面的地形和地貌要比正面複雜得多,「所以在這樣的地方成功著陸、採集樣品要克服很多困難。但也有助於提升月球探測任務的技術水平,為未來在複雜的探測任務條件下開展工作奠定基礎。」

李春來指出,在科學研究方面,該盆地是現在發現的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盆地,研究這裡的地質構成、物質組成、演化歷史,有助於了解月球甚至地球早期的地質演化歷史。

李春來表示,迄今為止,人類採集的10多份月球樣品都是在月球正面採到的,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樣品採集,有望為研究月球的二分性,完整了解月球的歷史提供機會。

李春來說,南極-艾特肯盆地採集的樣品還有可能採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樣品,將為研究月球內部物質成分提供寶貴數據,因此選擇在背面著陸採樣,能夠實現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推動月球探測技術的進步,體現出嫦娥六號任務的多重意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