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鄉梅村部落鋼便橋完工,族人歡喜迎接通車。(圖/南投縣政府提供,下同)
記者高堂堯/南投報導
南投縣仁愛鄉力行和發祥地區,不僅是充滿原住民文化的特色部落,也是原鄉農產重要的產區,但早期交通不便,且梅村部落原有便橋在歷年風災豪雨摧殘下嚴重毀損,對外尚須仰賴921震災後搭建的流籠,或繞遠路到力行部落;所幸仁愛鄉發祥村梅村部落往力行的鋼便橋歷經10多年期待,日前終於順利完工開放,族人終於揮別流籠渡溪及繞路不便歲月,歡喜迎接通車。
南投縣長許淑華27日由縣府原民局長史強陪同,前往出席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改善工程通車典禮,縣議員林庭秝、鄉民代表會主席洪文全、副主席陳秀惠及多位代表、村長、當地居民到場觀禮,並在剪綵儀式後緩步試走過嶄新鋼便橋。
許淑華說,當地族人長年殷盼有一座方便的橋樑跨越瑞岩溪,讓回家和農產運輸的路更安全;去年卡努颱風重創仁愛鄉,鄉親開始思考倡議興建梅村部落往力行鋼便橋,縣府採納鄉公所建議,以「先求有再求好」的原則挹注經費800萬元,由鄉公所執行鋼便橋興建工程,工期約7個多月就完工通車。
原民局表示,梅村部落以其獨特的原住民文化和自然資源著稱,力行村則擁有美麗的山水景色和多樣的生態系統,吸引眾多遊客,但包括103年梅雨、麥德姆颱風,112年度卡努颱風及杜蘇芮颱風,導致瑞岩溪河水暴漲、河床淤積,並沖毀既有涵管便道;縣府於去年3月啟動鋼便橋搶通工作,該橋橫跨瑞岩溪,採貨櫃工法施作:由3個貨櫃支撐,全長30公尺,寬3公尺,專為小型車輛設計,可連接發祥村和力行村、大幅縮短行車時間,並促進當地經濟和產業之發展災害期間亦作為聯外替代道路,避免衍生孤島效應。
仁愛鄉長江子信、林庭秝、發祥村長全芊蕙及鄰長吳春文都同聲感謝許淑華聽見鄉親心聲,為落後30年的梅村部落注入發展新動能,認為新橋對當地居民來說,不僅是重要的交通線,更是一條通向新未來的道路。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