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今周刊
為增進行人安全,行政院今年啟動4年4百億元計畫,改善易肇事路口,為何民眾仍無感?
臨停空間不足、行人路口改善進度慢,以及地方政府執行有難處,都是待解問題。
「今年1到4月交通事故死亡人數,比去年同期下降5.5%!我們持續著重全國799處路口,希望在下半年全數改善完成。」7月1日,交通部部長李孟諺召開上任後首次道安記者會,先是公布死亡數下降的喜訊,再喊話衝刺改善工程。
為解決行人地獄問題,行政院核定的「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在今年正式啟動,預計四年內砸下四百億元,由交通部、內政部協助各縣市,補助地方改善道路建設,包括全國799處易肇事路口。
單看死亡數減少,改善似有成效,但要根本解決道安問題,無論從駕駛或行人端出發,近半年改善工程進度仍然緩慢。
首先,市區臨停空間不足問題,還未解決。去年交通部祭出違規檢舉記點新制,但未劃設足夠臨停空間,讓計程車、貨車等職業駕駛被逼入絕境。事後交通部暫緩實施,要求各縣市先檢討臨停空間,每隔100至150公尺紅線,至少要有10%黃線臨停或專用車格,並訂於今年6月檢視成果。
▲交通違規加嚴執法,但市區臨停空間不足,讓計程車等職業駕駛不得不臨停在紅線上下車,被迫賭上生計。(攝影/唐紹航)
■六都均達標 但痛點未化解
在7月初的記者會上,交通部強調,近半年來全國已增設2200處黃線臨停區,各縣市自提目標「達成率百分百」。但《今周刊》進一步詢問六都實際劃設長度,僅新北市提出整體黃線占紅線總長度比率約14%,台北市約9.5%,其餘四都連紅線總長度都未統計,根本無從檢視是否實際達到交通部劃設要求。
台北市計程車駕駛員職業工會發言人李威爾質疑,中央僅要求地方「自提」目標,但新增黃線臨停區究竟分布在哪裡?占全市道路多少比率?近幾個月,他參與政府臨停空間檢討會議,發現部分縣市連轄內道路總長度都提不出來,遑論盤點整體道路狀況,所謂「達標」只是徒增黃線處數,沒有檢討黃線分布與占比。
更何況,這些達標的臨停劃設處,也未真正打到痛點。
「地方交通局總是說,這裡不能畫(黃線)、那裡不能畫⋯⋯,但政府說窒礙難行的區域,都是我們需要的!」李威爾舉例,如台北市的「臨停示範區」,不在繁忙的忠孝東路、台北車站周遭,而是位處平日車流少的內湖舊宗路;又如桃園市大業路商店林立,民間建議增設貨車臨停區,但因原處是機車格,市府不願更動。
「改善根本無感!」他直批,急需臨停空間的市區重點路段,幾乎沒有改善,縣市只著重人少地區,「到底有沒有決心要做?」
而從行人端來看,路口改善工程同樣進度緩慢。「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今年目標補助全國799處路口優先改善,目前已完工99處,其餘拚年底完成。
■4年4百億 看得到、不敢吞
但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理事劉成謙質疑,該目標早在去年就提出,半年多僅完成約一成,進度有限。他也觀察,各縣市申請補助狀況並不踴躍,尤其在改善道路環境上,很多縣市未以工程為優先,只願改標線,用「不花太多預算」、「不牽涉其他局處」的簡便方式來執行,若一條道路缺乏跨單位的整體規畫,恐是「頭痛醫頭」。
然而,地方政府執行上也有難處。六都一名交通局官員坦言,中央補助也要求地方自籌配合款,對各縣市仍有壓力。況且各地公務人力不足、委外交通顧問的量能也不夠,經費大餅「看得到、不敢吞」,「喊出幾年幾百億元很簡單,但只把補助擴大、其他資源沒跟上,地方也是有心無力。」
尤其,道安改善不只工程面,執法也須並進。這名地方官員直指,中央一年內政策大轉彎,修法讓「交通微罪不開放檢舉、不記點」,使得並排停車等高風險行為,只能靠有限警力取締,難有效果。他認為,道安改革勢必有「陣痛期」,地方加速工程,中央執法標準卻「倒退嚕」,無疑重挫前線改革信心。
交通微罪不開放檢舉、不記點:交通部今年3月提出《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修正案,路口、公車站、並排等臨停等8項微罪不得檢舉,違規記點也排除民眾檢舉。修法在5月經立院三讀通過,並在7月1日正式實施。
劉成謙則建議,《道路交通安全基本法 》已把道安會報提高至行政院層級,交通部應帶動其他部會,別再多頭馬車。此外除了經費支持,法規更要盤點跟上,例如行人穿越線退縮、行人優先區設置減速丘等基本項目,應納入行政命令,往後才能更有效推動地方落實。
面對質疑,交通部表示,799處改善路口,多數案件在今年第三季都可進入實質施工階段;至於行穿線退縮措施,已在五月底通過相關修正草案,未來也將安排交通部部長與駕駛、行人路權團體會面。
道安改善刻不容緩,在追求數字達標之餘,交通部必須攜手地方,針對重點區域實際解決痛點,才能釜底抽薪。
更多今周刊文章
沒立遺囑下場悽慘!大老闆腦中風從每月30萬總統病房,被子女移到健保房:現在多花100萬,未來就少繼承100萬
房價這麼高,反正爸媽死了房子早晚是我的,等繼承就好?專家提醒4件事:躺平要付出哪些代價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