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氣候變遷對策會」24委員一次看 李遠哲、簡又新任顧問

2024年07月24日 11:00

▲▼總統賴清德。(圖/記者湯興漢攝)

▲總統賴清德。(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總統府設立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原定25日召開首次會議,但碰上凱米颱風侵襲而延期,預計該會議將延至8月初再舉行。據了解,該委員會設有24名委員,橫跨政府代表、產業代表、公民代表、專家學者外,另由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擔任顧問。

有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組織架構,由總統賴清德擔任召集人,副召集人有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中研院長廖俊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另外,設有執行秘書由環境部長彭啓明擔任、副執行秘書由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擔任。

至於24位委員成員,分成政府代表、產業代表、公民代表,以及學者專家。首先,「政府代表」共有8位,包括: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國科會主委吳誠文、內政部長劉世芳、經濟部長郭智輝、交通部長李孟諺、農業部長陳駿季、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與財政部長莊翠雲。

「產業代表」有6位,包括:友達光電董事長彭双浪、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長賴博司、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曹世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亞洲投資人氣候變遷聯盟主席程淑芬,以及台灣人工智慧協會執行長林筱玫。

「公民代表」也有6位,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媽媽氣候行動聯盟資深專案經理黃品涵、台灣綠能公益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陳惠萍與台灣公民參與協會理事長何宗勳。

在「專家學者」方面有4位,包括: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成大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教授蘇慧貞,以及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曾重仁。另外,也邀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簡又新擔任顧問。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名單。(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名單。(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對於該委員會,政府高層人士表示,賴清德成立三個委員會,希望達成三個目標:第一,希望是社會參與的平台;第二,這是社會溝通的橋樑;第三,是政策效能的引擎。

政府高層人士指出,總共28位委員,非官方佔了18位,佔比約六成五左右,女性佔比則近三成;再從委員組成來看,也符合賴清德選舉以來的理念,就是「跨立場、跨世代、跨領域」的結合,達到擴大社會參與的任務。

在社會溝通橋樑方面,政府高層表示,該委員會運作基本上會有三階段:開場部分由總統致詞,加上委員跟專家簡報,這段是公開直播的;舉例而言,「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第一場會議,就是由環境部長彭啓明、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分別以「氣候變遷對全球跟台灣衝擊影響評估」、「台灣電力供需轉型與挑戰」為題,各進行12分鐘的簡報。

在專題報告完之後,委員討論則是採「閉門」形式,目的是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而結束討論之後,會有公開的記者會,由總統府發言人、總統府副秘書長,以及行政首長,來轉述會議內容跟總統結論,並接受媒體提問。

最後,該委員會也會扮演「政策效能引擎」,政府高層表示,在賴清德6月19日宣布成立委員會之後,在野黨提出很多批評,好比「疊床架屋」之類。該人士說,這是跟行政院永續會對接,主委是院長,副主委是副院長,底下有氣候變遷小組,舉例來說,彭啓明、曾文生要報告的內容,都已經跟院長、副院長提報過二次,這也是賴清德所希望的,就是政府代表在委員會報告前,要經過行政團隊模式,讓院長知道後再到委員會報告。

政府高層表示,在委員會裡面有什麼結論或共識,意見與建言都會列管,並到行政院永續會裡面,由各部會分頭執行。他說,總統有政策高度跟國際視野,府院的工作是雙向流動,委員會三個月召開一次,每天有很多例行工作在進行,每三個月把行政部門做的努力跟國人報告,三個月跟大家講一下進度,同時也盯一下進度,所以才會說,這是政策效能的引擎。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政策制定流程。(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名單、委員會性質定義,以及政策制定流程。(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性質定義。(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總統府設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委員名單、委員會性質定義,以及政策制定流程。(圖/記者陶本和製表)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