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氣候治理是「多選題」 反核、擁核不是簡單「是非題」

▲▼總統賴清德主持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圖/總統府直播)

▲總統賴清德主持總統府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圖/總統府直播)

記者陶本和/台北報導

近來社會各界高度討論核電的能源議題,尤其和碩董事長童子賢的「擁核」態度,被認為是在挑戰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對此,總統賴清德8日主持「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表示,能源議題絕非簡單的「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氣候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他強調,「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

賴清德上任後在總統府成立三大委員會,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今日下午首度登場,由賴清德親自主持,會中規劃兩報告案,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報告「氣候變遷對全球及台灣的影響衝擊評估報告」、台灣電力公司曾文生董事長報告「台灣2035電力供需分析及挑戰報告」。

由於近來童子賢、經濟部長郭智輝等人,在能源議題上,多抱持「擁核」態度,被認為是在挑戰民進黨非核家園的神主牌;而本次委員會的主軸,也被認為是賴政府要「直球對決」核能議題。

賴清德致詞時表示,為了因應全球氣候變遷、全球性傳染疾病的影響,以及全球地緣政治變化的挑戰,他在就職滿月的時候,特別宣布總統府將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以及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

賴清德說,這三個委員會,希望能夠發揮三大功能,要成為「社會參與的平台」、「社會溝通的橋梁」、以及「政策效能的引擎」。這代表,政府有決心,透過多元對話的方式,凝聚社會共識,讓國人團結一致,來面對攸關全球及台灣未來發展的重大挑戰。

賴清德強調,這三個委員會的組成,都是秉持「跨領域」、「跨世代」、「跨主張」的衡平原則。以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為例,我們有八位部會首長投入,並且由環境部彭啓明部長擔任執行秘書。但是,他也指出,國家氣候治理的涵蓋面既廣且深,需要公私協力、共同努力。也因此,這個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的比例,占了百分之65,女性委員的比例是百分之28.5。

賴清德表示,在極端氣候的衝擊下,有越來越多的專家提醒,人類現在所經歷的每一年夏天,都會是「餘生最涼的夏天」。他說,百年大旱與暴雨風災,越來越是夾雜而至。在過去八年民進黨執政期間,抗旱和防水災的應變中心,接連甚至同時開設的次數,就至少19次之多。

賴清德說,上個月底,強颱凱米對嘉義以南四個縣市,帶來致災性降雨,不論是平地或山區的單日累積雨量,都跟2009年莫拉克颱風同等級,部分區域甚至超過莫拉克颱風。依據農業部的統計,全國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的損失,目前已經超過數十億元。

賴清德認為,面對極端氣候所造成的極端降雨,或是高溫熱浪等災害,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艱鉅的挑戰,「突如其來的天災,像是急性感冒,而全球氣候變遷,則像是慢性疾病,但無論是急是緩,我們都有責任,持續加強台灣因應極端氣候風險的調適機制,不斷強化國家永續發展的韌性」。

在台灣的供電穩定問題上,賴清德表示,這不僅僅是台灣社會關心的議題,更是國際供應鏈關切的焦點。這陣子,各界對於核能的議題,也有很多的討論。

賴清德分享,在二十幾年前,他在當立委的時候,跟許多跨黨派委員,提案制定了《環境基本法》,這部法律被稱為「環境憲法」,也是首次將「非核家園」四個字入法,在第23條條文寫道:「政府應訂定計畫,逐步達成非核家園目標」。

賴清德說,當時是民進黨在中央執政,但當時的民進黨並不是國會多數,《環境基本法》能夠在朝野共識下完成立法,也證明了,「非核家園」不是民進黨的意識形態,「永續發展」才是朝野、不分政黨為國家共同打拚的目標。

因此,賴清德說,他希望透過這個委員會,能夠讓大家知道,能源議題,絕對不是簡單的、只是「反核」或「擁核」的「是非題」。在國家氣候治理中的每一個決策,勢必都是多元的「選擇題」,甚至是複雜的「多選題」,才能夠誠實面對問題、務實提出對策、踏實解決問題。

賴清德強調,有不同主張的立場,是民主的日常;有多元的意見,更是民主最難能可貴之處。他期待,藉由這個委員會的討論,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都能體會到,可以有不同的立場,但只有一個台灣;可以有不同的主張,但只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讓國家永續發展。他說,共同的任務就是多元思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為國家永續發展擬定戰略,進一步讓台灣社會凝聚共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