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典曬圖示警「容易有小低壓出現」 氣象署:午後有大雨

▲▼強勁的西南季風深入西北太平洋 。(圖/翻攝鄭明典臉書)

▲強勁的西南季風深入西北太平洋 。(圖/翻攝鄭明典臉書)

記者蔡亞樺/台北報導

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11日)PO圖指出,強勁的西南季風深入西北太平洋,西南風的北側風場有逆時針旋轉傾向,是對流相對容易發展的區域,所以容易有小低壓出現。中央氣象署解釋,西南季風強盛也代表為台灣帶來水氣,天氣變得不穩定,午後容易有大雨,中南部在深夜至清晨也容易下雨。

鄭明典今在臉書指出,台灣東方海面大低壓邊緣開始出現許多小低壓,讓他聯想到2016年的類似個案。他分享2016年張貼的文章,指出每隔幾年夏季西北太平洋上,原本高壓位置偶爾會被大低壓環流取代,這種直徑超過2500公里的大低壓環流,稱為季風環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明典表示,2016年時的季風環流往東發展特別深入,是過去少見的情況,使季風環流範圍更大,才有足夠空間讓這麼多熱帶性低氣壓存在。

鄭明典又在臉書PO出一張圖,並表示就天氣系統配置來說,今年比較特別的是季風氣流南側的高壓脊特別寬廣,並且延伸到南中國海南部,相對的,高壓脊北側的季風氣流顯得較為集中,且風速偏強

他說,西南風的北側風場有逆時針旋轉傾向,氣象上稱為「風切渦度」,是對流相對容易發展的區域,所以容易有小低壓出現。

氣象署預報員林定宜解釋,西南季風從孟加拉灣經過中南半島延伸到南海,而日本東方海面是熱帶擾動的大低壓區,低壓帶會帶動西南風,間接加強西南風,帶來水氣,因此跟台灣中南部夜間到清晨的陸風產生輻合作用,容易下雨,午後也容易有大雨,天氣變得不穩定。

林定宜說,逆時針旋轉方向的渦旋,容易產生小低壓,因此對流也容易發展,第5號颱風「瑪莉亞」及昨晚8時生成的熱帶性低氣壓都是渦漩當中的成員。這陣子台灣都位在低壓帶中間,西南風更明顯,熱帶系統活動發展也會比較活躍。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