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公布二次青藏科考成績單 亞洲水塔「變暗」牽動地球氣候變化

▲大陸第二次青藏科考。(圖/翻攝央視)

▲大陸公布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進展。(圖/翻攝央視)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大陸第二次青藏科考「十大進展」成果發表會今(18)日在拉薩舉行。其中,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亞洲水塔」青藏高原,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亞洲水塔區在變暖、變濕、變綠的同時,也在「變暗」,變暗過程不但會使亞洲季風環流調整,增加大陸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也將驅動跨南北半球的水分循環交換,加強青藏高原熱力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調製作用。

▲大陸第二次青藏科考。(圖/翻攝央視)

▲大陸科考隊在珠峰海拔8830公尺處架設自動氣象站。(圖/翻攝央視)

《央視》報導,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8月19啟動實施,組織科考分隊2600多隊次,科考人員2.8萬多人次,開展覆蓋青藏高原全域的科考。

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大陸中科院院士姚檀棟表示,第二次青藏科考覆蓋青藏高原五大綜合區內19個關鍵區,產出亞洲水塔變化與影響、碳匯功能和潛力、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變化、人類高原適應與綠色發展、高原隆升效應等世界級原創成果等,取得十個方面的進展。

▲大陸第二次青藏科考。(圖/翻攝央視)

▲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的新物種。(圖/翻攝央視)

在生態多樣性方面,第二次青藏科考構建出基於遙感技術與地面調查結合的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分類體系,發表新物種超3000個,其中,動物新物種205個,植物新物種388個,微生物新物種2593個。

同時,第二次青藏科考恢復青藏高原6000多萬年以來不同地體地表差異隆升過程,提出青藏高原由造山帶到統一高原隆升的新模式;提出約4100萬年和2600萬年前兩個節點,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對亞洲季風演化的影響模式;揭示青藏高原隆升的生物效應,發現青藏高原是古生代以來全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樞紐;發現昌都盆地大量恐龍化石,拓展了對青藏高原恐龍化石多樣性的認識。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次青藏科考發現青藏高原人類活動與適應青藏高原的新證據,提出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可能出現在19萬年以前,早期現代人群或在距今4萬年前深入到青藏高原腹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