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揭露中國地方政府財政造假 虛報收入超過百億

▲人民幣,新版,紙鈔。(圖/CFP)

▲中國地方政府再傳財務造假。(圖/CFP)

文/中央社

隨著中國各地去年審計報告陸續出爐,多個地方政府以造假手法虛增財政收入的情況又被曝光,部分地方虛報收入甚至超過百億。地方政府的收入真實性、健全度也受到質疑並關注。

第一財經報導指出,中國地方政府虛增財政收入是一個「老問題」,主要動機是為了政績,因為財政收入成長指標是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特別是近年隨著財政收支缺口擴大,一些地方政府的預算收支難以平衡,因此藉虛增財政收入、人為調節收入徵收進度等手法,虛報政府財政情形。

報導列舉出廣東省、河北省、四川省、青海省、遼寧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審計報告,都顯示出當地部分縣市政府財務造假的情形。

據廣東省審計報告,共有3個市及3個縣藉由國有企業購買國有資產等方式增加財政收入人民幣171.01億元(約新台幣770億元);河北省審計報告指出,1市7縣藉由虛假處置公益性資產、多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或罰沒收入等方式,虛增財政收入24.95億元。

四川、青海、內蒙古、遼寧等地的審計報告則揭露了數百萬到千萬不等的虛報收入。

報導引述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施正文認為,虛增財政收入掩蓋了真實財政收入狀況,隱瞞實際財政赤字,加劇了地方財政風險,也干擾了中央對地方真實財政狀況的判斷,容易誤導決策,影響宏觀調控,並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專家建議,抑制虛增財政收入行為,一方面需要地方端正政績觀,科學理性設定財政收入指標,並落實「預算法等收入指標只是預期性指標,而非剛性完成任務指標」,減少地方為了完成任務而虛增收入。並持續推進財稅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減輕地方財政支出壓力。另一方面,相關方面要強化監管,嚴厲打擊虛增財政收入行為,對於相關負責人嚴肅問責。

報導也提到,部分審計報告中建議,針對財政收入,要加大稅費徵收管理的力道,部門數據共用更加完善,填補制度漏洞,做到應收盡收、顆粒歸倉,鞏固好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態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