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寧夏博物館3大鎮館之寶 胡人陶俑「捶我小胸胸」跟著爆紅

▲▼  寧夏、博物館、台青故事、台商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收藏館藏文物近4萬件 。(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寧夏報導

寧夏博物館珍藏許多西夏時期歷史文物,館內有三大鎮館之寶。「石刻回旋墓門」,兩名男伎跳「胡旋舞」,刻畫典型胡人形象,還有重達188公斤,青銅鑄造的鎦金銅牛。館內還有許多動作、樣式鮮活的塑像,其中「捶我小胸胸」的胡人像,袒胸且表情曖昧害羞,走紅網路。

寧夏位於大陸西北地區擁有豐富文化歷史,距今7000到5000年前已納入中華文化圈,水洞溝、鴿子山、菜園子、賀蘭山岩畫等大量的史前古人類文化遺址都印證寧夏地區古人類活動的文明史。

▲▼  寧夏博物館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館長王效軍。(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館長王效軍介紹,「寧夏地處西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北邊是賀蘭山,南邊是六盤山,中間有黃河,『兩山夾一河』特殊的地理位置。」

從4萬年以前,寧夏一直是中原農耕民族與西北遊牧民族交融的地方,歷史上不同時期,漢、西戎、匈奴、月氏、羌、鮮卑、羯、氐、突厥、鐵勒、粟特人、吐谷渾、吐蕃、黨項、契丹、女真、回鶻、蒙古、回、滿等民族先後在這裡交融。

多樣民族千年以來在寧夏這片土地交流,也孕育出豐富歷史文化。其中,寧夏博物館收藏館藏文物近4萬件,國家一級文物159件,其中有3件國寶級文物是必須得看的「鎮館之寶」。

▲▼  寧夏、博物館、台青故事、台商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第一件國寶是「‌胡旋舞石刻墓門」。(圖/記者任以芳攝)

第一件國寶是「‌胡旋舞石刻墓門」,1985年出土於寧夏鹽池縣窨子梁唐墓,石門一套兩扇,當年出土時石門緊閉用鐵鎖鎖住。兩位男性舞者在跳胡旋舞,頭髮竪起、高鼻深目、肩寬腰細、上身穿圓領緊身窄袖衫,下身穿貼腿緊裙,腳蹬長筒皮靴,各踩在一小圓毯上雙人對舞。

博物館解說員也介紹,「胡旋舞在唐代由西域傳入中原,成為唐代流行舞蹈,類似現在大陸廣場舞一樣風行普遍。」相傳安祿山擅長跳胡旋舞,深得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歡心,也埋下「安史之亂」的禍根。

▲▼  寧夏、博物館、台青故事、台商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第二件國寶「鎏金铜牛」。(圖/記者任以芳攝)

第二件國寶是「鎏金铜牛」,青铜铸造,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的101号陪葬墓,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公斤。,堪称宁夏博物馆最有的镇馆之宝。」內

博物館解說員指出,銅牛內部空心,外表多層鎏金,銅牛取跪臥姿,牛角彎曲,雙耳橢圓直立,牛眼圓睜外突,注視遠方,頸部肌肉線條清晰,可見一根脊椎從頸部一直延伸到尾部。如此大件青銅鑄造物品集塑型、鑄造、鎏金、拋光等許多工藝,代表這一時期最高的鑄造工藝水平。

▼ 銅牛側面可見鑄造細節。(圖/記者任以芳攝)

▲▼  寧夏、博物館、台青故事、台商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寧夏博物館大力士、國寶            。(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第三件國寶大力士。(圖/記者任以芳攝)

第三件國寶是「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屬於西夏时期文物,整塊白砂石採用通體圓雕的手法雕刻而成的,實心重355公斤,被評為大陸國家一級文物,也是西夏時期藝術精品。

「大力士的眉頭緊皺,咬著牙雙手扶在膝蓋上,有一個大肚皮,以誇張的手法表現負重者的神態,反映出西夏時期石雕藝術的獨特風格。」博物館解說員介紹。

▲▼  寧夏、博物館、台青故事、台商           。(圖/記者任以芳攝)

▲胡人陶俑形象生動。(圖/記者任以芳攝)

寧夏博物館館藏《吳忠北郊北魏唐墓》出土的胡人陶俑形象,窄袖長袍,袒露右臂,足登長靴,深目、高鼻、落腮鬍的胡人形象。

當時《吳忠北郊北魏唐墓》是在吳忠北郊發現,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1月,分前後兩次清理,出土了一批重要的文物,不少胡人陶俑形象鮮明,像是「捶我小胸胸」、「大聲吶喊」等趣味造型陶俑,在大陸小紅書風靡。

疫情前,寧夏力推台灣團來遊玩,寧夏博物館是熱門景點之一。談起兩地交流,王效軍也說,「希望有機會寧夏跟台灣方面兩地之間繼續交流,讓兩地的老百姓親自感受兩地文化,體會中華文明博大源遠流長。」

▼ 疫情之前,不少台灣團客參觀寧夏博物館 。(圖/記者任以芳攝)

▲▼  寧夏博物館           。(圖/記者任以芳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