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任北大博士畢業後跟父親去大涼山種橄欖樹。(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今(16)日最後一天展出,今年台灣館有40多家台企參展。來自四川北大博士林書任與父親的故事受到關注,父子倆在四川彝族故鄉大涼山種油橄欖,一開始被村民排斥,如今周邊村莊加入種植生產行列。油橄欖的種植面積從600畝增加到2.5萬畝,帶動當地6800多農戶年收入增長3倍以上,原本不起眼橄欖成為當地村民閃耀綠寶石。
今年服貿會台灣展區參展面積增加,多達40多家台企,超過300多件展品參展。除了寶島眼鏡、頂新、捷安特、旺旺、緯創等知名品牌,產業領域涉及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科技農業,來自四川大涼山一對台商父子成為今年參展焦點。
80後的林書任本身是北大博士也是鄉村青年,他的父親林春福是早年第一批老台商,深耕深圳做工藝品生意,見證大陸改革開放經濟起飛黃金年代,成為全球最大的工藝品製造商,擁有12000名員工。
2011年,60歲的林春福發現勞力密集的產業必須轉型,多處調研考察轉型目標,當時發現歐洲橄欖油是一個商機,多方評估種植點後,放下萬人工廠,親自飛往當年最貧困四川大涼山,種植橄欖樹,重新開始。
▲ 台商父子勇闖四川大涼山 。(圖/林書任提供)
父親做出如此重大轉變,林書任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表示,「隨著大陸經濟起飛,工資年年調漲,成本各方面增加,利潤越來越薄。種樹不用休息,樹也不用漲工資,當地老百姓可以一起分享收益,這也是我父親當年一個想法。」
為了更專業種植,林春福重金聘請西班牙橄欖油顧問,並到義大利、等橄欖油種植國家考察取經,還沒開工,徵收流轉土地遇到困難。因為四川大涼山是彝語故鄉,十分排外,老百姓對土地依賴程度非常高,過去也沒有接觸過油橄欖,因此當地彝民一開始非常不信任林春福。
林書任說,「我父親是台灣人隻身跑去深山,加上種植基地附近有軍事基地,幾乎肉眼可見,即使我父親在深圳做生意很成功,還是有村民不信任他,誤以為是間諜。」
「當時為了流轉土地問題,一位彝族婦女趴在挖土機上,堅決不讓進村。」林書任進一步講述當時經過,「當地政府和村幹部趕緊疏通,帶著我父親挨家挨戶解釋。」
林書任的父親告訴當地村民,不只流轉土地,還有工作和薪水,之後一起分潤。林書任組建了大涼山首家「春風新農人培訓中心」,每年培訓5000人,幫助當地農民銷售農產品。
在父子倆努力耕耘之下,當年最反對的村民成為最好夥伴。林書任也笑著分享,前幾年有村組幹部提起當年「趴挖土機抗議事件」,那些村民流轉土地畝數最多,自然收益也最多。最後,村民們很不好意思說,「過去的事不要再提了。」
談起在大山裡歲月,林書任表示自己當過兵,環境方面都能適應,唯獨有一次印象比較深。大涼山日照很強,每年大概有10個月是旱季因此很貧窮,剛好適合種植橄欖樹。有一次他跟父親去工作,太陽超大感覺快中暑,立刻喝藿香正氣水才感覺緩和,內心也深知父親剛開始打拚的辛苦。
▲大陸消費者注重健康,橄欖油市場前景無限。(圖/記者任以芳攝)
這對大涼山台商父子深耕13年橄欖油市場,終於迎來商機。林書任介紹,「目前受限產量,只做大陸內銷一年約2千萬銷售額,可以達到2億的產值。」
目前大陸大部分的橄欖油都是進口,面向14億人口市場,加上疫情許多人注重健康,也讓這個產業前景無限。橄欖樹的種植面積從600畝增加到2.5萬畝,帶動當地6800多農戶年收入增長3倍以上,大涼山的橄欖樹成為彝族眼中最耀眼的綠寶石。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