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單不等於獨居!她揭「老人孤寂」現象:數量超乎想像

▲活躍老化、老人活動(專題用)。(圖/記者林緯平攝)

▲長輩參與社區活動,不僅維持健康也能保有一定人際關係連結。(圖/記者林挺弘攝)

記者林緯平/採訪報導

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如同單向列車,速度極快且幾乎不可逆!國發會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伴隨著離婚、喪偶、少子化、家庭關係疏離、人際關係斷裂等社會現象,導致越來越多的長者面臨獨居的處境。

然而,老人獨居並非全是負面,中華民國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張淑卿說:「獨居不一定等於弱勢老人」,社會上常講的高齡者也不一定只能是受助者,他們也是可以幫助這個社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士林靈糧堂社會福利協會的社工督導魏雅玲則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孤單不等於獨居。她指出,「孤單老人」的數量其實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魏雅玲解釋道:「有些長輩即使跟兒女、家人住在一起,但是關係疏遠,可能一天也不會說上話,大家各過各的。」這種情況下,老人雖然不是獨居,但內心的孤單感可能更加強烈。她強調,雖然孤單和獨居不能完全劃等號,但兩者確實有著極為相似的背景和成因。

▲活躍老化、老人活動(專題用)。(圖/記者林緯平攝)

▲娟姐(左)即使自己選擇獨居,但她仍積極與社區鄰居做交流。(圖/記者林緯平攝)

73歲的娟姐由於2名兒子都已自組家庭,加上丈夫因病住在療養院,因此非常清楚將面對獨居,故在10年前就開始積極規劃退休生活。娟姐說,退休後最重要的就是維持良好經濟條件、健康、人際關係,這都會大大影響到接下來的「第三人生」。

娟姐目前除了自學鋼琴外,還擔任3份志工工作,最特別的便屬擔任「關懷獨居老人的志工」。她談到,在訪視獨老的經驗上,因為雙方年齡層相近,因此對長輩更有同理心,「這樣的互動過程不僅療癒對方,也療癒了自己」,甚至有獨居長輩看到娟姐活出精彩的退休人生,也有了加入志工的意願。現在的她,不僅學習新事物,還積極參與志願服務,用行動詮釋著「活躍老化」的真諦。

▲▼獨居老人與社工互動(專題中心使用)。(圖/記者林挺弘攝)

▲含笑阿嬤(右)面臨人際關係退縮的狀況。(圖/記者林挺弘攝)

然而,也有一群長輩因為種種因素,逐漸與外界失去了聯繫方式。像是77歲的含笑阿嬤,自從丈夫和長期臥床的大兒子相繼離世後,她的生活圈急劇縮小。雖然還有兒子和孫女偶爾來探望,但大部分時間,她都是獨自一人。為了打發時間,她會主動走出家門,到附近的公園運動或是找鄰居聊天。然而,更多的時候,她只能獨自在家看電視。

前段日子,對門鄰居倒在浴室,過世3天才被發現。這憾事深深地觸動了含笑阿嬤:「我也是會怕有那一天,跟對面一樣,死後2、3天才被發現。」她回憶起冬至那天,自己還曾問鄰居要不要吃湯圓,對方說不用、兒子已經買了。沒想到,這竟成了她們之間的最後一次對話。

▲▼孤獨死、獨居死、鄰居(專題用)。(圖/記者林緯平攝)

▲每當打開家門,含笑嬤就會想起對面鄰居「孤獨死」的陰影。(圖/記者林緯平攝)

亞洲大學護理學院長期照護學系講座教授吳肖琪,對這個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現代社會因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改變,社會疏離感日趨嚴重。特別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已經從職場退休。如果他們沒有刻意維持人際關係,或是提早為退休生活做好規劃,很容易陷入孤寂感的困境。

吳肖琪強調:「社會快速進步、方便,若無刻意經營,會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遠。很多人會不知道如何排解自己情緒、心理的問題,因此感到孤獨的人就會逐漸增加。」

▲2025超高齡社會將來臨,台灣準備好了嗎?(圖/記者林挺弘攝)

▲台灣將在明年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但社會仍許多層面準備不足。(圖/記者林挺弘攝)

《東森新媒體ETtoday》規劃「2025超高齡社會 台灣準備好了嗎?」專題報導,採訪團隊深入台灣各地,訪談中高齡勞工、獨居長者、第一線社工、里長、政府官員及關注老人議題的學者,試圖勾勒出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的全貌。我們發現,儘管政府和民間都在積極應對,但準備工作仍顯不足,許多問題乃亟待解決。

更多「超高齡社會」深度報導:

2025年超高齡社會來了,台灣準備好了嗎?

老人在家住院「醫師到宅」 居家醫療措施與現況落差

安老「難」 看得到卻到不了的垂直距離

踏入獨居長輩的家,台灣孤獨死的真相與社會疏離的現實

超高齡社會來臨 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中高齡就業的現實與迷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