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師人才外流!公會籲「健檢中心開放CT、MRI」:民眾免跑醫院

記者張乃文/台北報導

進入醫院,許多人第一眼見到穿白袍的人,可能都會認為是醫師,但實際上為一個患者治療,需要的專業人士遍及各領域。像是健檢或是出車禍等,就需要照X光,此時服務的第一線人員是放射師。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杜俊元說,放射師需要處理的工作繁雜,人才外流的情形日益嚴重,若要留下人力,開放CT、MRI等特定儀器,民眾到一般健檢中心可使用,不僅達到醫療分級,也提供放射師更多元的工作選擇。

大家聽到放射師,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照X光」,但不僅僅是拍一兩張片子,他們的工作內容事實上頗為繁雜。杜俊元接受《ETtoday新聞雲》記者專訪指出,在疫情期間,放射師要協助大量的病患照胸部X光,或是重大醫療疾病,需要使用磁振造影(MRI)或電腦斷層(CT)。像是出車禍後,站在第一線的不只是醫師、護理師,放射師也會一起在前線服務。

▲▼放射師公會理事長杜俊元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放射師公會理事長杜俊元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杜俊元提到,即便放射師承擔的業務份量不亞於其他醫事人員,「但津貼或獎勵金是最少的」。他表示,執業環境也造就不少放射師離開業界,以目前統計資料來看,執登人數7千多名,其中有近3千至4千人是未執業。而投入職場後,大約工作5年,會有3成的人轉職。

既然薪資屬於後段班,連帶影響學子未來投入這項產業的意願,而醫療缺工讓民眾最有感的是關床。杜俊元說,可是放射師負責的檢驗業務,對大眾而言雖不會快速而直接的受到影響,長期來看,卻可能只是要排一個電腦斷層或MRI,需要等待的時間變得更長,民眾也會感受不佳。

另外,截至113年9月13日的統計,醫事放射師執業年齡以31至50歲為大宗,但杜俊元也說,若短期內無法補足臨床人力,加上高齡化、少子化社會,難以招募新血,導致堆疊性效應,從醫學中心到區域、地區醫院都招不到人,成為惡性循環。

對於轉職追蹤,杜俊元分析,發現原因除了工作、薪資環境對放射師的不友善外,有一部分更是被挖角至國外,最多的是新加坡,除了待遇佳,也提供許多進修機會,導致人才外流;甚至有些人會到香港,就是希望使用台灣培養的人才。

要想留下人力,杜俊元提出,現行放射師畢業考上執照者,幾乎都是留在醫院工作,按照台灣法規,特定儀器需在醫院使用,因此大部分的放射師都離不開醫院。但若想達到分級醫療,他建議,以香港為例,許多影像中心是在一般大樓設置,民眾去做相關檢查後,再將影像帶去醫院,請放射科醫師判讀。

▲▼照CT、MRI。(圖/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CT、MRI是由放射師進行。(圖/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照CT、MRI。(圖/中華民國醫事放射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

杜俊元說,如此一來,放射師的工作機會也增加,不會受限於只能在醫院做。對民眾來說,以一般常規、由醫師開立處方箋需在醫院檢查的項目,就可在醫院進行;但若是個人想花錢進行自費健檢,現行情況來說,他們就是用著同樣的資源。他認為,若分流,想做健檢項目者和一般看診分開進行,其實也能減少醫院負擔,並降低臨床放射師的負荷。

「如果有好的儀器設備、好的醫療品質,為什麼不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選擇?」杜俊元提到,在醫院非健診使用X光、CT及MRI的比例為8、9成,若還要進行健診相關業務,等於還要再抽出一部分人力執行。他指出,很多配套措施都可以再討論,因為自費健檢不影響健保,在外面進行自費檢查後,再到醫院看診,這也互不影響,因此這部分應有討論空間。

▲▼放射師公會理事長杜俊元專訪。(圖/記者湯興漢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