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20公里外美軍潛艇 大陸新探測器南海試驗成功

▲▼美軍洛杉磯級潛艇USS奧克拉荷馬城號(SSN-723)2021年8月19日返回關島的美國海軍基地。(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美軍洛杉磯級潛艇USS奧克拉荷馬城號(SSN-723)。(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面對南海複雜局勢,大陸不斷提升軍武裝備發揮實質影響力,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研發一套新的探測器,能夠捕捉到20公里(12英里)外由潛艇螺旋槳產生的微弱電磁波。此消息傳出,無疑讓中國未來在南海甚至台灣海峽的軍事競爭中帶來巨大的優勢。

香港《南華早報》報導,這項技術的進展是由大陸學術期刊《振動與衝擊》於近日所發表,上海交通大學所研製約一輛皮卡大小的探測器,在深海海底進行測試,通過利用海底接收低頻電磁信號,成功捕捉到距離近20公里遠的潛艇螺旋槳所產生的微弱電磁波。而這一探測距離比以往的技術提升了約10倍,大幅度擴展潛艇探測的有效範圍。

報導進一步強調,利用海底接收電磁信號,這一技術的核心在於部分電磁波會穿透海床岩層,當船隻移動時,螺旋槳大約每秒旋轉一次,岩層中的極低頻電磁波的強度以每公里約 0.173 分貝的速度減弱,這大約是海水中訊號衰減率的 0.5%,因此通過在海床上布置高精度探測器,能夠在遠距離捕捉到潛艇的活動信號。

▼南海局勢複雜,一艘中國海岸警衛隊船隻(左)在菲律賓漁業和水產資源局(BFAR)接近南海黃岩島時使用高壓水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12月9日,菲律賓海岸警衛隊提供這張照片中,一艘中國海岸警衛隊船隻(左)在菲律賓漁業和水產資源局(BFAR)接近南海黃岩島時使用高壓水槍。(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據了解,這種探測方法在地質學中已被用於尋找海底石油和天然氣,但在潛艇探測領域尚屬首次應用。而在實驗過程中也面臨巨大的難度,為達到精準定位目標的技術,研究團隊必須在海底布置多個探測器,這些探測器需要間隔1公里以上,並且它們的時鐘必須同步,精度誤差不得超過10億分之一秒,這考驗在深海惡劣環境下的設備性能。

由於低頻電磁波攜帶的物理數據相對有限,報導也坦言目前研究人員還未找到最佳的方式來充分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目標識別與定位。但即便如此,上海交通大學機械系統與振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蔣偉康指出,新技術方法在海上試驗中已展示了巨大的潛力,甚至有可能將低頻電磁訊號的探測距離增加到超過50公里。

也就是說,50公里的這個距離相當於現代魚雷摧毀目標的距離,意味著在實際作戰中,潛艇將更加難以躲避敵方的監測。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軍武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