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想要改變「中東權力平衡」 CNN盤點2次歷史教訓:會後悔

▲▼ 以色列對黎巴嫩貝魯特南部發動猛烈空襲。(圖/路透)

▲以色列對黎巴嫩貝魯特南部發動猛烈空襲。(圖/路透)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28日宣布,擊斃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Hassan Nasrallah),是朝向改變「未來幾年的區域權力平衡」邁出一步。但CNN點出2大歷史教訓指出,完全的勝利難以捉摸,那些得償所願的人也往往會後悔。

9月17日以來,以色列對真主黨展開一次次打擊。首先是呼叫器與對講機爆炸,接著空襲貝魯特、擊殺高階指揮官阿基爾(Ibrahim Aqil),最後在27日的爆炸中殺死納斯拉勒,真主黨高層幾乎全滅。

不過,CNN戰地記者韋德曼(Ben Wedeman)認為,儘管以色列領袖看到中東權力重組的機會,並且認為真主黨遭受致命傷害,但完全的勝利難以捉摸,得償所願的人也往往感到後悔。針對那些對黎巴嫩、乃至於整個中東地區的結構變化抱有野心的領導人而言,近代史就能看到慘痛的教訓。

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旨在摧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下稱巴解)、在貝魯特建立基督教政府、把敘利亞部隊趕出該國,結果3個目標都失敗了。

▲▼ 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Sayyed Hassan Nasrallah)11日發表談話。(圖/路透)

▲真主黨領袖納斯拉勒(Sayyed Hassan Nasrallah)已遭以色列擊殺。(圖/路透)

儘管在美國的介入及斡旋之下,黎巴嫩的巴解成員被迫流亡,該國一度與以色列簽訂促進正常關係的協議,但最終親以政府倒台,並且再次陷入內戰。不僅如此,1987年加薩還爆發了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First Intifada),並且蔓延至約旦河西岸,如今巴勒斯坦人依然堅決反對以色列。

韋德曼認為,也許1982年以色列入侵,最重要的結果就是真主黨的誕生。這個激進武裝組織無情發動游擊戰,迫使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這是阿拉伯軍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把以色列從阿拉伯土地上趕走。

事實證明,在伊朗的大力協助下,新興的真主黨比巴勒斯坦武裝份子更具殺傷力也更有能力,不僅在2006年戰爭中與以色列持續戰鬥,直到情況陷入膠著,也在接下來幾年日益壯大。儘管現今的真主黨殘破又混亂,而且顯然被以色列情報機構滲透,但現在就想判定它的衰亡,顯然言之過早。

▲▼美軍正逐步做好撤軍伊拉克的準備。(圖/路透)

▲韋德曼也舉出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作為其中一項歷史教訓。(圖/路透)

此外,韋德曼也提出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的例子,形容這是「不受約束的狂妄自大」所帶來的教訓。儘管美軍迅速進入巴格達、推翻海珊政府,但占領伊拉克卻演變為一場宗派暴力的血腥屠殺。

他指出,美國賠上鮮血與財富,伊拉克人民付出更大的代價,但此舉不僅沒讓伊朗及敘利亞的政權跟著倒台,反而讓德黑蘭影響力深入伊拉克政治體制核心。此外,蓋達組織在阿富汗被美軍粉碎後,卻又在伊拉克的遜尼派政府重生,最終演變為敘利亞及伊拉克的伊斯蘭國。

韋德曼坦言,如今的貝魯特戰火,讓人想起時任美國國務卿萊斯(Condoleezza Rice)所說,人們目睹的所有流血與破壞,都是新中東誕生所帶來的「陣痛」。但他認為,要當心那些承諾新黎明、新中東、新區域權力平衡的人們,「黎巴嫩是一切可能錯誤的縮影,這是一塊會發生『意外後果』的土地。」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