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預言者王金平」 喧囂中的孤獨與啟示

2024年10月1日 14:29

▲▼施明德 我只帶來信心 新書發表會 王金平 郝龍斌 陳菊 。(圖/記者屠惠剛攝)

▲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圖/ETtoday資料照)

● 韋安/資深媒體人

引言:有人說他:「只有朋友」、「沒有敵人」、「藍綠通吃」!雖然台上風光,台下熱鬧,但其實,他只是一個「孤獨的行者」。沒人看得到,喧囂塵世中,政壇煙雲下,他真正的「沉思與啟示」……

政治人物歸隱平凡,無官無職後,幾乎沒人能像立法院前院長王金平,聲望反而會不減反增。藍營近年來的總統、六都市長選舉,有意參選者和最後參選人,都一定要找王背書加持;綠營高官也常探望拜會王,向他請益。前朝閣揆陳建仁,卸任時推崇他,「是真正的政治家,不是政客」。

王金平不是領袖魅力型政治人,沒有熱衷的粉絲,和強烈的民意支持度。但是,跨越顏色、黨派傾向的台灣民眾,都對他沒什麼「仇恨值」,溫和好感多過負評。信任他的人,多過疑慮者。藍綠政治要角,從公職謝幕轉身,能得到這樣民意「禮遇」的,在過去30年台灣政壇中,恐怕只有王金平一人。

2019年10月25日,立法院第九屆第八會期,對行政院長施政總質詢。王金平站上質詢台,做了他44年、1萬6千多個日子,立院生涯最後一次總質詢。也算是他的「告別演說」。「演說」中王金平強調,「中華民國立法院,是國家政治寶地」,為中華民國培育政治菁英,是縣市長、部會首長,院長及總統的培育地。他說,立法院堅持國會自主、自治、自律,就讓政治野心家無隙可鑽,保住中華民國是真正的民主憲政體制的國家。有盡責的立法院,才有上正軌的國家發展。

他還耐心地陳述和呼籲,落實民意的真正國會,必須「尊重少數為前題,服從多數的意義才彰顯」。「尊重少數、包容分歧多元、接納建設性異見」,是國會文化三要素,也是民主國會的重要價值。

2020年1月31日,王金平正式卸下立法委員的政治身份。但並沒有真正離開政壇。政治人物擁有的權力,都是一時和「剎那」,早晚會還回去。下台後的身影,慢慢淡化褪色在時間的凡塵中。不過有鳳毛麟角,處世為人得宜,思想及論述能啟發後來者,心胸格局以民為重、謀民福祉者,則會成為稀有的長久者。王金平,應該就是其中之一。

王金平的立委任期,經歷嚴家淦、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共6任總統執政;立法院長任期則跨越5屆總統(1999-2016)。他的立院公職生涯,歷經國家社會跌宕轉折,和最劇烈演進變遷時期,算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的一頁「傳奇」。期間,他個人的一些特殊政治境遇和論述,經過時間的沉澱和檢驗,仍值得政壇參考借鑒。我們不妨梳理,那些可以承前啟後的「亮點」,重新回味和體會。尤其在2024大選後,新政府、新國會第二會期,正要開始的時機上。

●預言與現實

2016年總統立委大選,國民黨遭遇「史詩級」空前慘敗。藍營立委席次,由從64席,銳減至35席。「百年第一大黨」首度淪為,在國會無足輕重的少數政黨。而執政的民進黨,一舉單獨過半,成為有68席次國會多數黨。面臨政黨輪替後被追殺碾壓,藍營普遍懷憂喪志,瀰漫悲觀絕望之情。唯有剛由17年立法院長身份,重新回歸「陽春立委」的王金平,理直氣和、不卑不亢,在國會議場上,跟民進黨「講道理、爭公道」。

2016年7月1日,王金平在第九屆立委第一會期總質詢中,對綠營平和堅定地講了些「重話」。奉勸當時2016大選狂勝,志得意滿的民進黨,應該以溝通協商代替對決。諫言終於一舉成為多數的民進黨,必須耐心對待淪為少數在野的國民黨。

王金平有資格和「底氣」,來這樣正告民進黨。因為,過去國民黨多數時,他當立法院長就這樣主張,也這樣做。現在民進黨多數了,他也是同樣的態度。他前後一致地堅決主張,多數黨在立法院,一定要「尊重、包容、接納」其它少數黨。

王在這次質詢時,留下帶有政治哲理的「預言」和「金句」。他說:

一、「政黨席次是力,論證是理,議會政治就是力與理的平衡」。

二、「千萬不要以為多數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只代表此刻的力量,不代表絕對的真理」。

三、「表決不難,反正贏者全拿,贏了並不代表一切。別忘了政治上,常常是今天得意的勝利,很可能就埋下明日失敗的種子」。

不過,民進黨顯然無法領會,王金平當時的「用心良苦」。過去8年,在立法院強勢碾壓對待在野黨。結果,讓王的「預言」應驗成真。2016後一黨獨大執政下,國會協商徒具形式,憑藉絕對多數,綠營如坦克一般,黨產條例、轉型正義、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前瞻預算等案,一案又一案地輾過去。「沒有過不了的法案和預算、只有不想過的法案」。

綠營為所欲為,取得一個個修立法案,和預算表決的勝利。不受監督和節制的權力,肆意花用8000億防疫特別預算,強推高端疫苗政策,便宜行事發包巨額經費雞蛋採購等。充滿爭議和弊端嫌疑的政策和施政,接二連三上演發生。這些不受制衡「得意的勝利」,所引發民怨,讓民進黨在2018九合一縣市長選舉大敗,失去了台中、高雄2都執政權。2022九合一大選,綠營又無法守住桃園,台北也被藍營收復。2014民進黨擁有13個,直轄及其它縣市執政權。經過8年一黨獨大中央執政後,到了2022,在地方執政縣市掉到,只剩下5個。

2024大選,民進黨僅以4成選票,總統選戰慘勝;立委席次大減,再也無法單獨過半,還被國民黨取代第一大黨位置。8年風光後,從中央到地方,綠營都淪為雙少數,朝小野大的執政黨。王金平對國會政治的「哲理論述」和「預言」,沒有雙重標準。對民進黨「神準」,對國民黨也同樣管用。2024大選,讓國民黨重回「國會第一大黨」,與民眾黨聯手有過半席次,取得立法院正副院長,和立法議事的主導權。便開始一吐多年怨氣,「好好教訓民進黨」。

藍白2聯手,新國會在5月底速戰速決,推動延磊20多年「國會改革」相關法案,在立法院成功通過。國民黨在國會議事過程中,肢體打架戰、舉手表決戰,都用「力」完敗了民進黨。卻沒兼顧向人民耐心說明,好好「講道理」的論述輿論戰。

在立法戰取得節節勝利,藍營被綠營連番偷襲和突襲,輸掉了論述戰,流失了不少民意支持。到6月中,政黨民意支持度,開始出現明顯「綠升藍降」趨勢。違背王金平,議事政治要維持「力與理的平衡」,導致國民黨雖贏了立法表決,卻種下未來,面臨嚴重失敗的「隱憂和危機」。美麗島電子報6月「國政民調」,民進黨選後好感度,回升到近5成,反感度只有3成多。國民黨反感度則暴增突破5成,好感度只有3成多。

這些年來,現實中藍綠2黨上演的例證,都顯示王金平的政治「預言」,不可忽視的「神準性」,和鮮活的實用價值。證明王金平,確實是台灣政壇,最靠譜、有遠見的「政治預言者」。除了讓藍綠都可反省參考,王金平對議會政治的心得論述和「預言」之外,國民黨還可以從王身上,找到一些能讓藍營振衰起敝,重新再起的「特殊政治風範」。

「國民黨,應該以王金平為師」?!

這種論調一定會讓一些藍營人士,不以為然。但事實簡單清楚,只要願意摘下「有色眼鏡」,就會發現以前「視而不見」,王金平值得同志們,學習仿效的許多「亮點」。

●原則與堅持

不少人會誤以為:1、王金平追求圓融、長袖善舞,「沒有敵人」的行事之道,便會欠缺原則;2、他向來主張政黨議會政治,一定要溝通協商,而不堅守自己黨派立場。過去,不時有黨內同志直接開口,或蠱惑藍營民眾,質疑金平的顏色深淺,和對黨的忠誠。還曾用「藍皮綠骨」,這樣極為羞辱性字眼,來羞辱攻擊批判他。但是,時間已還給王金平「遲來的公道」。可以發現,王金平在政壇遭受的批評攻擊,經歷過的政治風波,主要都來自黨內,而非黨外。

如2005年7月,王金平與馬英九一同角逐國民黨主席。對手陣營數度嚴厲指控,王與黑道暴力及金錢賄選有關聯,給他貼上「黑金」的形象標籤。其它幾次,則因捲入黨內的權力紛爭時,他的競爭者或深藍人士,便會以「藍皮綠骨」,來質疑他的藍營色彩正統性。

但近年來由於與黨內人士無爭,便自然沒人再朝他開炮,「抹黑抹綠」消失於無形。而當王金平由立法院長,重回「陽春立委」身份後,反而讓人有機會,看到他的「真實本色」。擔任立法院長時,王金平甚少發表黨派色彩言論。但2016-2020年,回復普通立委身份後,在每次總質詢中,王都清晰表露出,一個國民黨人的立場和堅持。而且,他敢言同志所不敢言,暢談國民黨的路線主張,大力捍衛黨的尊嚴和權益。

2016藍營慘敗後,大多國民黨政治人物怕被抹紅,低調迴避兩岸議題。王金平在第九界立委的6次總質詢中,每次都把兩岸關係當作質詢內容的重頭戲,場場必談、深談。4年中,他先後一再向,林全、賴清德、蘇貞昌3位綠營閣揆,厲聲疾呼綠政府,一定要積極面對,和務實解決處理兩岸問題。

王金平在質詢中,還向執政的民進黨直言,應該公平看待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功過。他認為:「威權統治、白色恐怖應受時代的審判;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發展台灣的貢獻,也應受同等的尊重」。王強調,這才是全民所要的正義和公道。要有公道,才能創造社會和解的契機。關於國家認同,王義正辭嚴地呼籲,全民和不分黨派,都應該一致捍衛中華民國。他說:

「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不用再正名;也不需要在前、後冠上任何的名詞、形容詞」。

 「中華民國是我們的國名,台灣是生我養我育我的母親,二者是太極圓融的關係。不矛盾對立、也不衝突互斥」。

「 『紅地左上角青天白日』是憲法中明定的國旗,我們應該不分黨派,高舉它、認同它、尊重它」。

以前擔任立法院長時,王表達個人意見主張的機會不多。當回歸立委身份,有機會發言時,他坦率堅定,不畏懼被抹紅的壓力。侃侃而談敏感爭議的統獨及兩岸議題,單刀直入向綠營和國人透徹論述,對這一攸關台灣前途,最重大政治議題的所思所想。

王金平在行動上,對國民黨的道義和忠誠,也遠勝過那些對他質疑者。事實證明,王比那些質貶抑他的人,更有原則和立場。以及關鍵時刻,對同志更有情義和肝膽相照的責任感。即使受到莫大委屈和打擊,王金平可一天都沒有離開過國民黨。而抹綠他的人,不少走馬燈式,來來去去國民黨。一會變成黃色新黨,一會又成橘色親民黨。王金平一生中,「顏色」始終都沒變過,表現出他推崇的「關公忠義精神」。

不僅對國民黨始終如一,王金平對同志,從來都是情義相挺、不離不棄。在2024總統大選中,王金平的舉動,應該讓許多藍營人士,自歎不如或自感慚愧。去年2月,王金平出於對郭董的「關公情義」,開口向黨中央幫郭要個「初選辦法」。但同時聲明,黨提名誰,他就支持誰。後來證明,他確實講信用,言出必行,支持黨的決定,並且一路力挺黨提名的人選。

侯友宜被國民黨正式提名後,王就動用所有的資源和影響力,組織號召黨內各方,發動民間社團力量,由始至終支持到底。藍白合大戲上演時,王金平力抗黨內「換侯」力量興風作浪。堅守原則立場,認為只有「藍白配」、正副搭檔的選項,絕無「白藍配」可能空間。

去年9月29日中秋節,柯文哲拜會王金平,王直說,「你一個人選不上」。10月24日,柯二度上門,王更面露不悅地問柯,「你都見完朱立倫,見完侯友宜,你還來見我,還有什麼事嗎」?可以發現,藍營當初那些支持藍白合,且極力挺柯者,既沒有王金平智慧,也沒有他對原則堅持,以及像他那樣有guts,敢得罪冷拒柯P的非分要求。

這些人看不清,白營拿出「功能性民調」,參滿了水分和虛假。投機地以為「非柯不行」,一味鼓吹「柯侯配」才能贏。結果助漲柯的聲勢,養大其「胃口」。可說既誤了藍營選舉大局,也害了柯文哲。因為柯被捧高、看好後募款變容易,他哪還願意「委屈」,來當個藍營的副手?

如果2024大選中,國民黨人都早點和王金平一樣,恐怕就沒有後來藍白合的失控和破局。若大家團結一致,都挺自己黨和自己人,壯大自己而非外人,可能不用合也能贏。

未來,若國民黨人都能以王金平為榜樣,對黨有義,對同志有情,或許還有再起的一天。藍營也會避免,一天到晚分裂內耗,和自損實力和元氣。

「傲慢偏見」與「本土化」

2024總統大選期間,非綠陣營有意參選總統者,侯、柯、郭3人,都希望王金平扮演仲裁和協調者。去年底,當藍營「侯康配」最後成局後,12月7日,侯友宜、趙少康、黨主席朱立倫,聯袂拜會王金平。直到王親自點頭答應,接下「全國後援會總會長」,才算完成國民黨2024大選,團結一致的「最後拼圖」。

今年2月1日,韓國瑜與江啟臣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在宣誓就職後,即刻致電給王金平。2人並隨即前往鎮江會館,拜訪請益這位前院長。沒有黨公職的王金平,已成了藍營實質的精神領袖,和團結和諧象征的共主。不過,那些以正統、深藍自居的國民黨人,在心裡面是否仍對王金平存在著「傲慢與偏見」?他們應該好好,反省和自問一番。

即使王金平已成了當今國民黨,實質上「最大公約數」和精神領袖,以及團結與否的「共主象征」。但藍營部分人士和支持者,至今未完全消除,對王的成見和誤解。還是有人,一再把國民黨近年來急速衰敗,牽托甩鍋、卸責到王金平身上。某些藍營民代和親藍媒體人,仍不時在談話節目中舉例和指稱,是因王金平當年擔任立法院長時,縱容柯建銘和民進黨,才害得國民黨江河日下。

他們會說,「看吧!現在換韓國瑜當了院長,老柯就沒有囂張作亂的空間」、「就是要這樣,用實力來好好教訓民進黨」!但是統計資料顯示,王金平當立法院長,主持國會議事17年,共34會期。總計通過了,包含創建新法247案在內,合計3566法案。平均每個會期,通過10個以上法案。無論藍綠執政,國會的議事都能運作如常。在這17年裡,王金平主持協調,有記錄的藍綠或多黨協商,高達799次。他向來主張,在國會議事過程中,「尊重」個別委員,各政黨的意見;「包容」並傾聽不同意,「接納」協商過程中好的和有效,能解決問題的看法。

王強調,只有在「窮盡一切理性溝通仍然無解,再表決也不遲」。而最新在國會議事中上演的事實,證明王的國會政治主張,和他當初的作法完全是對的。今年,國民黨重回「國會第一大黨」,與民眾黨聯手,5月28強勢推動「國會改革五法」成功。但相關法案在綠營申請釋憲後,憲法法庭7月19日,裁定暫時處分生效。「聽取總統國情報告」、「聽取報告與質詢」、「人事同意權之行使」、「調查權之行使」、「聽證會之舉行」及《刑法》「藐視國會罪」等六大部分,相關法令都被暫時凍結,只有少數條文可以暫予適用。

而未來的釋憲結果,對國民黨也是「凶多吉少」。綠營揚言發起「遍地開花罷免戰」,在目前民進黨支持度,已大過藍白2黨相加的民意現狀下,將給國民黨帶來極度的高風險。稍有不慎和意外,藍營「國會第一大黨」位子,屁股沒坐熱就有可能「得而復失」。

另一個對王金平,無理苛責和扭曲,則和「太陽花學運」有關。

2014年3月18日,為了反對兩岸服貿協議,大學生們佔領立法院,引爆「太陽花學運」。部分藍營人士認為,因為王金平堅持不動用警察權將學生驅離,才導致這場運動的政治效應延燒擴大,重創國民黨。不過,隔年2015年8月,「反課綱微調」的中學生們,也衝進和佔領教育部,最後導致馬政府,不得不宣佈撤回「課綱微調」。這次占的領行動長達162小時,也同樣未受警察驅離,佔領學生在達成目的後主動撤離。

2起佔領公署的學生運動,「太陽花學運」有數萬至數十萬學生和社運人士參加,「反課綱微調」學運僅數百高中生,參與佔領活動,都沒有採取強制驅離措施。前者歸責王金平處置不利,後者卻沒有人問責怪罪當時藍營的部會官員。這種「正統」、深藍自居的國民黨人,對王金平的「傲慢與偏見」,來自於他們認為,黨國的旗幟和思想,是他們或他們父輩,從中原大地跨海帶到台灣來的。像王金平這樣的本土藍,血統和思想不夠純正,只能是國民黨隊伍中跟隨者,怎麼可以成為「掌旗人」和領導者?

但是這些人,真的有比王金平更國民黨嗎?1、在思想論述中,更為捍衛國民黨的主張和價值?2、在藍白合過程中,更為堅定地對同志情義相挺和支持?3、更有政治智慧,解決消除國民黨在台灣生存危機?

1949年1月5日,奉蔣介石之命陳誠接任台灣省主席。1月11日,蔣介石去電陳誠,指示有關治台方針:重用台籍人士參加政府,培植台灣有為青年,以期「收攬人心,安定地方」。從1970年代,蔣經國接掌最高權力開始,便大力培養重用本土人士。兩蔣苦心積慮、念茲在茲,努力促使國民黨在台灣能接地氣、本土化。本土化的真諦就是,要讓國民黨融入台灣社會,和被台灣人民信任。如果王金平,候友宜和本土藍,至今仍不能被黨內那些「正統」人士信任,台灣人何以信任國民黨?

國民黨不「本土化」必江河日下,而「本土化」的關鍵,並非藍營的政黨立場、路線和原則,一定跟隨其它本土政黨起舞。「本土化」最重要的是,尊重而非鄙視、歧視,公平地看待、對待本土藍。藍營要真正「本土化」,其實一點不難,行動勝於言辭。不要有「鄙視鏈」,別再「神經質」地猜忌本土藍。國民黨要給黨內本土人材,公平的發展空間。當他們是黨內最強時,就要全黨上下義無反顧挺下去。但是,他們做得到嗎?

哪有什麼「藍皮綠骨」?只有像王金平所言的「藍皮台骨」。而像王這樣的本土藍,始終對國民黨不離不棄。那些要離開的,早就「跳船」而去了。如果10年前,王金平有機會引領國民黨改變,「本土化」可能早就無痛漸進推動,並且效果有成。

王金平在最後一任立委,所提出的7次質詢稿,總計有5萬多字,集結成「王金平的論述」一書。內容包含台灣當前面臨的主要政治課題,涉及兩岸關係、朝野對立、國家認同、政治改革、族群融合。不僅情理細緻地論述困境癥結,並一一提出解決方案建議。「論述」中融匯王金平近50年,政治生涯的智慧和見識,和解決疑難問題的豐富經驗。可作為國民黨要本土化,對論述和理念價值調整的參考,有些甚至可直接複製貼上。而其中的中心思想和原則,與國民黨原本的立場方針毫無違和。

只有完全反省和卸除,對王金平仍存在的偏執之見,才能認清和領會,他能帶給國民黨真正的助益。看懂他政治思維中的奧妙,和論述見解中的價值。從而根本變革和擴展,國民黨在台灣日益萎縮的生存空間。

●哲理與啟示

王金平曾經擔任過高中英文和數學老師,在授業解惑方面,相當的在行。曾經被他教過,惹是生非的頑劣學生,在他的耐心說教下,後來成為事業顯達的商界聞人。

不過踏入政壇後,王金平的知識和思想內涵,並沒有受到同黨同志們,和它黨朋友們足夠的認識。大家都請王出馬,幫忙解決協調疑難雜症,但並沒有從他身上學到,如何解決那些難題的個中道理。或許,王的深奧及本領,對一般人來說,實在是太難了!

王金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而他在簡歷中,很驕傲地把母校頒發「哲學榮譽博士」學位,擺在自我簡介中,學歷欄的第一列。83歲的王金平,還能背出圓周率π3.14159265358……,小數點後面十幾位的數字。也可以默背十幾分鐘長度,佛教中的《大悲咒》、《心經》。王能把中華文化和東方的宗教、哲學,運用在政治實踐和論述中。

數學的科學實用,可以解決當下問題的淺表。哲學中「順天應人」,千古不變的恆久哲理,才能釋疑解難,長遠地消除解決,政治中的極端對立衝突、艱深矛盾中的死結難題。當被稱為政壇「喬王」時,他說,「朝野協商是法律賦予立法院長的職權,是責任也是義務。因此被號稱為『喬王』,實至名歸,金平欣然接受」。他內心深處,有著佛法中給他的啟示和教誨,希望自己能夠「佛渡有緣人」,「以己身搭『橋』,利益眾生」。科學務實、宗教信仰、哲學思維,以及家訓中的「凡事圓滿,善緣常臨」,構建養成了王金平多元立體的思想和價值體系。並刻畫出,他幾十年來,一貫的政治思維「軸線」。

而王金平提出的「六大倡議及論述」,對解決台灣面臨的政治難題,至今日仍有啟示和參考作用。

一:如何善用西方民主議會政治?他說:

1、「政黨席次是力,論證是理,議會政治就是力與理的平衡」。

2、「千萬不要以為多數就可以為所欲為,多數只代表此刻的力量,不代表絕對的真理」。

3、「表決不難,反正贏者全拿,贏了並不代表一切。別忘了政治上,常常是今天得意的勝利,很可能就埋下明日失敗的種子」。

從這些論述體現出,他對政治的獨到見解。政黨在選舉中,獲取的席次是「力」,以及表決通過與否,只是表面的「數學統計」;如何透過民主議會政治,更好地實現增添人民和國家福祉,則是「哲學層次」的目標境界。

二:王金平提倡華人的民主政治,應該弘揚融合,中華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中的哲理,既孟子所推崇的「仁政」和「王道政治」。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當權主政者心中,要有仁愛、體恤、親民之心,才能成功。如孟子曰: 「仁則榮,不仁則辱」。他認為,一切權力的運作,要符合「中道、正道、公道」,才能讓政治為公眾利益服務,而非只為滿足個人與政黨少數利益。這樣才是良善政治,享權者才能長久。而「中道、正道、公道」,正好呼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價值,「人權人道、法治精神、公平正義」。

三:王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以己身搭『橋』」為期許。一再呼籲,藍綠政黨、台灣社會,一定要和解!

他說:「朝野不和諧,社會不團結,兩岸難和平」。他說:「能否公平看待中國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威權統治、白色恐怖應受時代的審判;保衛台灣、建設台灣、發展台灣的貢獻,也應受同等的尊重。這才是全民所要的正義和公道,社會和解的契機,也就在公道」。

四:如何解決兩岸難題?王金平強調要,「有所變,有所不變」!

他說:「不變的核心價值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自由文明的生活保障』,必須完整確保。政黨的利益,意識型態,絕不能高於人民的利益」。他說:「可變的是為確保不變的核心價值,因時、因地,因人可調整的彈性政策」。

五:1972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時,經國先生堅定地說:「外交必以實力爲後盾,依賴強國必受制於人。國家首重自立自強,自助人助,求來的雨不會太大」。

50年後,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的險峻,和國際大環境的風雨叵測,王金平則堅信:「台灣唯有凝聚足夠的實力作後盾,就不會在受威脅下屈服」。他說:「我們不恐懼與大陸談判解決問題,但我們絕不願在恐懼中談判,所憑藉的就是實力。沒有實力,我們被逼在威脅下屈服,被逼在恐懼中談判,絕非台灣之福,更非兩岸和平之道」。
   他還說:「台灣唯有不分彼此,團結凝聚出最堅強、最雄厚的實力作後盾,兩岸才能在平等、對等的條件下,為台灣取得最有利的結果、保障台灣最大的利益。這樣的和平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六:當其他藍綠政治人物,以「強化國防」、「民主同盟」來備戰維和,以「親誰、友誰、和誰」,來應對兩岸和國際關係時,王金平則以《周易》中的「陰陽太極」,提出「義與利」論述。

他認為:「台灣、大陸,國際強權間的關係,必須取得『義與利』的平衡,才能制定出有利人民的兩岸政策」。這與他提倡,議會政治要取得「力與理的平衡」,有著異曲同工之處。他說:「我們絕不接受大陸,或國際強權,單方決定台灣的命運。但是國際強權和大陸,為何必須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呢?其間的核心關鍵就是『利益考量』及『情義的價值』」。他強調:「言利、不言義、利不牢靠。只言義、不言利、不切實際」。

不過,這些王金平多年來,苦心思索而得的論述和「啟示」,並沒有大肆宣揚和傳講,只等著有緣人去體悟和感受。不過,「言之諄諄,聽之藐藐」。王在政壇有夠分量的影響力,但少有人把他當成「政治老師」。

●喧囂與寂寞

在台灣政治舞台,過去台上時,王金平熱鬧風光。現在,台下時高朋不絕。但人們只看到和在意,他外在的社會身份影響力。而忽視其內在的,原則堅持和思想力。

在講求戰力聲量的政治叢林和荒漠中,王金平是喧囂中孤單獨行的思想者。以哲理思維,深慮思考尋找台灣政治根本難題的答案。而他的呼喊和預言,過去、現在、未來,都會在現實中反復應驗。如果,王金平曾有機會,真正帶領和改變國民黨,國民黨今日的命運,可能不必慘淡如此。如果,王金平2020年9月,在紅藍、紅綠都無實質交流和往來4年後,他前往廈門出席《海峽論壇》的「解冰之旅」,沒有被深藍杯葛破局,兩岸關係今天可能有另一番局面。

那時,藍營高層對兩岸交流,怕被抹紅避之唯恐不及。王金平在時任國民黨主席江啟臣請托下「挺身而出」。他為《論壇》所準備的兩岸論述講稿,據說當時的主政者和國安高層,都曾過目研讀過。綠營上下對王那次預備出訪對岸之行,都沒有什麼「雜音」和異議。

本有機會和可能,幫台灣突破兩岸僵局和瓶頸,為藍營在兩岸議題上,找回一些主動權。可惜!最後未遂心願,已成過去。沒有「知我者謂我心憂」,只有「不知者謂我何求」的孤單落寞!不過,王金平仍是一位影響深遠的政治人,也是政壇中極少數,能真正看透問題的「預言者」和「思想者」。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