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台灣研究30年 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Y’s Day「週三青年日」舉行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下同)

記者陳弘修/台北報導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由外交部長林佳龍等野百合學運世代於1994年共同發起成立,今年剛好滿三十週年。對於如何持續推動全球化台灣研究,台灣公共策益召集人、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表示,儘管過去有段時間因中國崛起影響台灣研究的資源分配,但透過跨國比較研究以及與其他國際學術社群建立緊密聯繫,為台灣在國際學術界中找到定位,展現出台灣研究的韌性與活力,是可以立即進行的工作與方向。

Y’s Day「週三青年日」2日晚間舉行線上青年座談,談討主題為座標北美,遇見台灣 — 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董思齊是在這場線上座談中,做上述表示,同場受邀與青年和網友分享觀點的來賓,還包括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經緯航太科技公司董事長暨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發起人羅正方、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主任彭琪庭、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張竹芩,以及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會長鍾宜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北美台灣研究學會(NATSA)是台灣向世界發聲的重要據點,從關於台灣的學術研究出發,協助世界了解台灣,相互交流,讓關鍵的台灣經驗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的重要資源。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台灣智庫副執行長董思齊也指出,近年來在國際政治環境的改變與世界重新評估中國威脅下,台灣經驗倍受國際社會重視,加上台灣在半導體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台灣研究的重要性明顯提升。他認為,台灣青年應積極參與國際學術社群,提升台灣在全球舞台上的話語權,同時強化台灣學的獨立性,「台灣是世界的台灣」,期盼未來更多青年學者能接棒,延續台灣研究的傳承與發展。

經緯航太科技公司董事長、北美台灣研究學會發起人羅正方回憶,他在80年代參與台灣的學生運動,90年代到美國求學,與當時許多留學生一起,把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的熱情帶到海外,而在1996年台海危機爆發,世界各國的台灣留學生串聯發起「民主衛台灣」活動,讓世界聽見台灣尋求自主、反對霸凌的聲音,而NATSA也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立,希望在美國這個世界的中心,將台灣觀點的聲音傳達出去。

羅正方直言,理工青年、工程師也必須了解地緣政治和社會科學,以他現在帶領的「無人機台灣隊」為例,此不但牽涉到跨學門的技術整合,也和國際政治以及自由民主聯盟的發展息息相關,很幸運自己能見證學生運動的過程,從中摸索並思考個人和國家的方向,都成為現在職涯發展和生命成長的養分。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SGS)主任彭琪庭表示,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美中關係加溫,「台灣學」在2000年代逐漸衰退,因此,北美台灣研究學會也非常努力地想讓學界看到台灣的主體性,同時與其他國家、種族與文化連結,例如,開創台灣與愛爾蘭、加拿大魁北克、太平洋原住民等跨國、跨區域、跨種族的比較研究,目的就是希望鼓勵以台灣為主體的創新研究取徑。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張竹芩表示,她在美國求學期間教授中文,面對的是強勢的孔子學院以及中國口音為主的環境,就連辦學術活動都會遇到被監控、被冒用身份的狀況,但她也在困難的環境中發現台灣是帝國之間的重要樞紐,「我們就是民主的中心」,她目前負責的工作就是引介美國學生來台學習,希望種下認識台灣、研究台灣的種子,持續為台灣貢獻。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會長鍾宜庭認為,現在「台灣學」研究看起來理所當然,甚至因為地緣政治而興起新的一波「台灣熱」,但必須思考的是在世界、亞洲和東亞的框架下,「世界的台灣」是什麼樣子?對美國社會和學術社群的意義為何?如此才能讓世界更容易聽到並接受台灣的聲音。在全世界關注台灣之際,學會想讓大家知道,「台灣不只是國際關係中的棋子,我們有自己的音樂、飲食、族群、文化等內部多樣性」。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北美台灣研究學會30年,青年線上座談探討學術研究如何連接台灣與世界。(圖/記者陳弘修翻攝)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